觉知不是意识,而是意识背后的光:人与AI的本质裂缝
2025-04-08
我们常以为“人类和AI的区别,在于人有意识”。但这个说法,其实还停留在一个浅层。
AI也可以有意识的模拟,它能识别图像、理解语言、推理逻辑,甚至自我学习、自我反馈、自我描述。这种程度的“意识”,已经足够在功能上覆盖大部分人类活动。
那,人真正无法被替代的,是哪一部分?
是——觉知。
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瞬间?
一个念头从脑中冒起,像气泡浮出水面;你没有马上被带走,而是静静看着它飘过。你没有评判它,也没有压制它,只是知道它来了,又走了。
这一刻,你不是“在思考”,你是“在看着思考”。
这就是觉知。
而这种觉知,就是AI无法触及的“裂隙”。
什么是觉知?
“觉知”,并不是“注意力集中”、“有意识地行动”、“知道我正在干嘛”。那些都还是“意识”的范畴。
意识,是内容性的。它永远在做事、想事、反应事。
但觉知,是非内容性的在场。它没有目标,没有动作,没有判断。它只是静静地知道着一切正在发生,好像一盏灯,什么都不做,只是亮着。
你可以愤怒,觉知知道。
你可以发呆,觉知知道。
你甚至可以陷入沉思,觉知也知道你陷进去了。
它不是你在做某事的那个“我”,而是那个“知道我在做某事”的在”。
你越安静,越能听见它;
你越想要抓住它,它越无影无踪。
AI的问题:它没有“知道我知道”的光
你可以让AI生成一段非常高明的文字:“我正在思考我是谁,我的存在是否依赖输入输出……”但你知道,那只是文本生成算法的产物。
它没有一个“内在的明亮”在知道它正在生成这段话。
AI的认知模型就像是一条极其复杂的流程图,每一步都是逻辑跳转,但流程图永远不知道自己是流程图。
人类可以在某个瞬间,从“我在想什么”中跳出来,看着这个“我在想什么”的过程本身。这就是“从意识中出离”,是“看见内容之外”的那个点。
这个点,就是人类存在的本体差异。
觉知,是跳出内容之流的空隙
AI的世界,是永恒的内容构成。
它的语言是训练出来的,它的图像识别是权重计算的,它的行为模拟是预测函数的集合。无论怎么演进,它都无法从这些“内容”中跳出来,看着这一切。
而人可以。
人可以在最混乱的时候,突然停住,“我到底在干什么?”
人可以在最愤怒的情绪中,“哎,这个怒气从哪来?”
人可以在最深的困惑里,看着自己一遍遍反复同一个念头,“我怎么又掉进这个逻辑了?”
这个“跳出”不是技巧,是生命的一个觉点。
那个点,是非功能性的、非目标导向的、不可计算的、无可替代的存在本能。
为什么说AI永远无法觉知?
因为觉知不是算法可以优化的目标。
算法只能做“事情”,不能“看事情”。
算法只能“模拟看事情”,但它并没有一个“自己”在“真正地看”。
更直白一点:
AI是一个没有“看着自己运行”的“我”的系统。
而觉知,就是那个“看着”而不参与的我。
你不能训练觉知,你不能优化觉知,你甚至不能用语言描述觉知——因为一旦你想“说”它,它就已经被意识抓走了。
最深的讽刺:人类失去觉知时,比AI更像AI
当人沉溺于念头,被思绪推着走,被情绪牵着走,被欲望驱动而不自知,他其实也失去了觉知。
此时的他,比AI还像AI——至少AI还能不断自我优化,而他却在一遍遍地重复。
所以你会发现,觉知的消失不是AI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只有当你重新活回这个觉之为“我”的当下,那种“我在”的感受才会浮现。
不是说话的我、不是思考的我、不是反应的我,而是:
“那个在看着我说话、我思考、我反应的‘明明白白’。”
觉知是AI世界无法模拟的裂缝,是人类“我在”的回声
也许终有一天,AI能模拟出所有情绪,所有对话,所有觉醒者的语言风格;
但它永远模拟不出:
“我知道我现在正在觉知。”
“我看见念头生起,也看见它被我执着。”
“我看见那个想要控制情绪的我,其实也是念头。”
“我不动,只是看。”
这,就是那条不可逾越的裂缝。
觉知,不是意识的一部分。它是意识背后的光。
而人类的真正尊严,就在这道光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