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觉知与真实①:感官的欺骗——我们看到的,从来不等于真实》
2025-04-09

你看见一个人朝你走来,穿着黑色的外套,神情匆忙。你下意识地判断:他可能是有急事,也许刚刚出了什么问题。但如果你站在十米外的另一个角度看,他的步伐并不急,只是你的角度错觉让一切看起来都像“问题”。

再进一步,他也许只是一个恰好穿黑衣服的普通人。你的头脑却已经自动为他套上了“危险”、“焦虑”甚至“敌意”的标签。你以为你在看现实,其实你在看的是你过去经验在你脑中复合出的“幻觉”。

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活在这套幻觉之中。

一、真实并不通过感官传达,而是被感官阻断

从生物学的结构上来看,人类的大脑并不是在感知“世界本身”,而是在处理感官输入的“电信号模拟”。视觉是光线反射后落入视网膜的结果,听觉是空气振动的转换,味觉来自化学反应,触觉是压力信号。

每一个“现实”的输入,都是二手的。

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身体加工过、过滤过、裁剪过的信息快照。甚至不同动物之间看到的“现实”都完全不同。蜜蜂能看到紫外线,人类不能;蝙蝠靠回声定位飞行,鲨鱼感知电场变化。你以为的“世界”,只是你这一种生物视角下的投影。

觉知的第一步,就是承认你“并未真正看到”你以为你看见的东西。

这不是哲学说教,而是生理事实。

二、你看见的,其实是你大脑“预测”的结果

心理学家丹尼尔·西蒙斯曾做过一个经典实验:
让人观看一段篮球传球视频,并要求他们数清楚传了几次。结果,大部分人都没有发现视频中有一只穿着大猩猩装的人走进画面,在镜头前站了好几秒。

这不是个别疏忽,而是大脑的运作机制决定的:我们的大脑会主动“忽略”与当前注意力无关的事实。它通过“预测”来快速构建现实,避免被信息淹没。

我们看到的并非“世界长什么样”,而是“我们期待它长什么样”。

觉知,就是打破这种默认设定,重新从零开始去看世界。

当你不再被“我认为、我以为、我习惯”的图像控制时,那个“现在此刻的真实”才会闪现出来。

它往往是陌生的、没有标签的,甚至是令人不安的,因为你无法用以往经验解释它。

三、感官与“情绪滤镜”是双重幻象

更深一层的欺骗,不是感官信息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些信息的“情绪性加工”。

同样是雷声,在不同状态下感受到的东西完全不同:

情绪安定时,听见雷声,会说“今晚要下雨了啊”。

情绪紧张时,会下意识觉得“是不是出事了”“是不是不安全”“是不是某种预兆”。

雷声没变,变的是你的情绪滤镜。

你以为你在感知现实,其实你在感知你对现实的反应。

我们绝大多数的“现实感”都是从情绪里长出来的,而不是现实本身。觉知的训练,必须从觉察这一情绪滤镜开始。

试着问自己:

现在这个场景,我的情绪有没有在抢夺解释权?

我的判断,是基于什么而来?过去经验?他人暗示?还是即时感官?

如果我把情绪滤镜拿掉,这个场景还剩下什么?

你会发现,真实本身极为寂静、平淡,没有结论,也不急于说话。

四、觉知,是放弃对“图像”的信任

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摄影、短视频、直播、视觉叙事、表情包构成了感官的主流通道。它给你极大的信息快感,也制造出一种错觉:看到了,就是理解了;“看见的多”,就等于“掌握的多”。

但你真的掌握了吗?

你看到一个流泪的主播,你会觉得“她很痛苦”;你看到一段新闻视频,你就以为事件发生得“就是这样”;你看到某个成功人士的vlog,就幻想“他一定很幸福”。

其实,这些只是你内心镜像的投射。你看到的是你“想要相信的图像”,而非真实本身。

觉知,就是在这些图像袭来时,主动暂停一次,问问自己:

“我真的知道我在看什么吗?
我看到的,是图像?还是某种诱导?还是我想象中的自己?”

五、觉知不是去“判断真假”,而是静默地“在场”

在觉知的维度里,没有“正确视角”。
没有哪一双眼睛能“看见真相”,但每一个放下判断、全然在场的时刻,都更接近真实。

觉知是一种无须解释的“存在之眼”。

当你不急于评判,不需要解释,不要反应,而是静静地允许一切显现——你会发现,“真实”不再是一个需要被捕捉的目标,而是此刻就已经在你体内流动的东西。

真实从不缺席,只是你一直在走神。

小结 · 植入的底层信念:

你看见的,不是世界,而是你对世界的预测。

感官是信息的加工者,不是真相的传递者。

情绪与经验共同构造“幻象的现实”,觉知是脱离它的唯一方式。

放弃图像崇拜、语言崇拜、判断崇拜,真实才能开始露出本貌。

真实不在远处,而在“静默在场”的此刻觉知中。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