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内化矛盾论】第四篇 · 不是谁更重要,而是谁决定系统命运:主要矛盾再理解
2025-04-10

当你听到“主要矛盾”这个词时,是不是下意识觉得它指的是“最严重的那个问题”“最紧迫的那块短板”?但如果你以这样的方式理解,你就还停留在“事件强度”的层面,而没有真正触碰到《矛盾论》所说的“结构性主导力”。

毛泽东讲“主要矛盾”,不是在讲哪个问题最难处理、哪个声音最吵闹、哪个矛盾最让人焦虑,而是在讲哪个矛盾在当前历史阶段、系统结构中决定了其他一切矛盾的走向和表现形式

这句话的核心逻辑是:不是哪个矛盾“声音大”,而是哪个矛盾“决定了系统运动的逻辑路径”。

比如,在一个初创企业的发展阶段,最主要的矛盾,可能是“产品是否能解决真实用户痛点”。这时候你谈组织文化、管理制度、融资轮次,哪怕再重要,都是次要矛盾。因为只要产品没有解出“问题—解法—价值”的闭环,所有管理优化、文化建设都无从着力。

但当企业初步成型后,主要矛盾可能会转移到“团队能力能否跟上规模扩张”。这时候原来那个产品痛点可能已经解决了,但如果团队扯皮、协作卡顿、组织病滋生,整个系统就会陷入停滞。

所以主要矛盾不是一个静态标签,而是系统动态演化过程中不断浮现的那个决定因子

你可以用“操纵命运的那个杠杆点”来理解。

而很多人在认知和决策中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自己最焦虑的事当作主要矛盾。比如你在事业刚起步的时候,发现自己在做选择时特别卡壳,然后你开始思考“是不是我没搞懂人生方向”“是不是我太优柔寡断”,你很可能就掉进了“错认次要矛盾”的陷阱。你真正的主要矛盾,可能是“信息密度不够,导致无法形成有效判断”,而不是“性格问题”这种无处发力的空洞概念。

很多人努力了很多年,依然困在原地的真正原因,不是不够拼,而是从一开始就抓错了主要矛盾。

毛泽东在文章中举了一个很有名的例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不是因为经济、技术、外敌的问题,而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它决定了政治制度、文化形态、土地制度、社会结构的一切表现形式。其他问题都可以理解为这个主要矛盾的衍生物。

如果你掌握了这种看问题的方式,就会发生一件非常奇妙的事:你不再轻易被情绪牵着走,也不再被表面问题扰乱思维。你开始养成一种直击结构的能力。

你会问:在这个系统中,什么问题一旦被解决,其他问题会随之瓦解?哪个变量控制着其他变量的活动空间?我当前的焦虑,是不是一种表象遮蔽?是否有更深一层的主要矛盾还未被命名?

这套思维方式背后,其实是一种对“系统主导因子”的极致敏感力。

这也是战略家与行动者的分水岭。
战略者看的是结构主导因子
行动者只盯着当下感受最强的变量

而你如果希望成为命运结构的创造者,必须不断训练的,就是对主要矛盾的识别力。

你得放下那种“看什么吵就觉得它重要”的直觉,开始问:

到底哪个变量,如果发生变化,会带动全局转动?

到底哪对矛盾,是当前系统的“枢纽式张力”?

到底什么才是这件事的“命门”?

你看懂了这个逻辑,就会明白:主要矛盾不是评比重要性的比赛,而是寻找结构之魂的过程。

所以不是谁更重要,而是谁决定了命运的路线图。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