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矛盾论】第六篇 · 对抗性,是如何从关系中悄悄长出来的?
2025-04-10
我们通常以为,对抗性矛盾是显而易见的。敌我分明、立场冲突、零和博弈,仿佛一上来就是旗帜鲜明地对立。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一个极其关键的洞见: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之间,并没有天然的边界。两者之间可以转化,而转化的关键,不在于事件的规模,而在于结构是否失去了调整能力。
换句话说,对抗性不是从天而降的,是在一个原本可以调和的系统中,因为某些结构机制被破坏,张力逐渐累积而无法释放,最终才形成了对立面之间不可逆的结构断裂。
这一点,用一个常见的现实例子就能看清楚:家庭矛盾。
很多夫妻在婚姻初期争吵不断,但那时候多数还是“非对抗性”的。因为他们之间虽然存在认知差异、情绪摩擦、资源争夺,但双方仍然默认这段关系值得修复,仍然存在相互解释与理解的意愿。然而一旦进入某个关键节点,比如财务危机、育儿分歧、信任裂缝,其中某一个张力点长期没有得到回应,转为质疑对方“动机”“人格”“立场”,那这个原本的非对抗性矛盾,就开始出现了结构断裂的迹象。
你开始不再相信对方是“有点错误但可以修复的人”,而是“他从根上就是有问题的”。这个判断,一旦被内化,非对抗性就开始转为对抗性。你们不再共同解决问题,而是互相作为问题本身。
对抗性,就是从这个瞬间长出来的。
从系统角度讲,非对抗性矛盾仍然有“修复性空间”,系统中的各子结构之间尚有调整通道。而一旦进入对抗性,子结构之间不再有转圜,开始走向不可协调、不可妥协的断裂状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本该可以调和的问题,最后却爆成了无法收场的悲剧。不是因为问题一开始就大,而是因为其中的张力被压抑得太久、太深、太无声。
在宏观层面,一样如此。一个国家内部的阶级差异、族群差异、文化认知差异,原本都是可以在某种结构中协商的非对抗性矛盾。但一旦某些诉求被长期无视、某些集团被系统性边缘化、某些资源分配逻辑不再透明,就会让原本可以调整的系统开始坍缩。而在这个坍缩中,新的“对立结构”逐步成型,最终走向全面性对抗。
这不是谁更激进、谁更好斗,而是系统在悄然丧失调节能力。
所以,对抗性不是因为人坏了,而是因为系统结构坏了。
而你若真读懂了《矛盾论》这段话外之意,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正在进入对抗性结构吗?有没有什么张力正在积压?有没有什么情绪、利益、误解、分歧已经无法说清?有没有什么“本该讨论”的事,大家都不敢谈了?
你越早意识到对抗性在关系中悄悄生长的过程,就越有可能在它变成不可逆之前介入结构。
毛泽东说:“在一定条件下,非对抗性矛盾可以转化为对抗性。”他没有说“必然会”,意思就是,转化与否,是可以通过“条件管理”来干预的。
条件是什么?
第一是表达的空间是否仍然存在。
第二是解释的信任是否仍然存在。
第三是调节结构是否被破坏了。
你可以用这个三层标准,去评估你所处的任何一个关系系统。家庭、团队、社群、社会、国家——所有结构的崩解都不是突然的,是在这些张力长期被压下、解释权长期失衡、调节结构慢慢失效之后,一步步从“可沟通”走向“必分裂”。
而觉知,是唯一能在这之前介入的力量。
你得训练自己成为一个“结构状态的感知者”,而不是等着矛盾爆炸才去抢救。
不是去评判“谁好谁坏”,而是看见“系统的某个调节通道正在萎缩”。
不是等到了冷暴力、对骂、分裂,才说我们成了对抗性,而是在沉默、忽略、退让的日常里,预先看到裂缝的走向。
矛盾的关键不是强度,而是结构是否仍然可转。
你能意识到这一点,才算真正开始掌握矛盾论的核心。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