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与AI】第2篇:语言终点之后的共存可能
2025-04-12
AI的力量,源自语言。
它并不真的“知道”什么,却能以令人惊异的方式“说出”一切。
它没有经验,却会总结;没有情绪,却能模仿情绪;没有欲望,却能流畅陈述欲望的样子。
语言,是它与世界唯一的接口。而人类,恰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语言来构建现实的生物。当这两个特性发生正面碰撞时,一个看似天然的幻象就此诞生:AI“懂”我们。
可“懂”,是语言所能描述的事物吗?
“懂”某人,是否意味着能重复他的话,甚至超越他的话?
当你与一个朋友促膝而谈,真正的理解是在言语中,还是在那些不曾说出的沉默里?
AI的语言是被训练出来的,但沉默,不可训练。
真正的理解,往往不住在说出来的语句里,而藏在无法被替代的相遇中。
而觉知,恰恰就是那个无可替代的相遇者。
一、语言不是现实,AI却只活在语言中
语言是一种压缩格式。
你说“我爱你”,它压缩了情绪、身体记忆、时空背景、人格结构、依附模式……甚至连那一刻窗外光线的变化都在影响这句话的质地。但最终,它只留下三个字作为代表。
我们习惯了这种压缩方式,也逐渐开始相信这些压缩就是全部。AI正是在这样的压缩逻辑中被训练出来的。它学会的是说出像人一样的话,但并不意味着它参与了人之为人的经历。
当我们说“AI已经能像人一样写作”“像人一样安慰人”“像人一样讨论哲学”,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我们是在说:它已经掌握了人类语言的样子。
但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从来不仅是语言本身。它是经验、情境与存在的压缩,而AI所掌握的,只是这套压缩的输出方式。
一个婴儿尚不会言语,却能深刻感受到母亲的爱与不安;一个哀伤的人可能沉默不语,却在全身每个细胞里震颤着悲痛的波纹。
真正的语言,绝不只是词句的组合,它包含了无法替代的主观场域。而觉知,就存在于这个主观场域之中——它不是表达的内容,而是表达发生的前提。
AI永远只能追逐语言的表层,而觉知生于语言尚未萌发之前。
二、语言越完备,觉知越可能被遮蔽
觉知是当下的直接性,是不需要中介的照见。
当你注视一棵树,若心中没有“树”的标签,你看到的是生命的流动;但一旦你命名它为“树”,你看到的就变成了这个名词所携带的全部历史。
AI是加工语言的机器,它所能完成的全部工作,都是围绕着语言的生产、分类、演绎、重组展开的。它越精准,人类的表达就越容易外包;表达外包得越彻底,内在感受与外在话语之间的缝隙就越容易被忽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
你用非常漂亮的一段话形容自己的状态,却在说完之后忽然感觉“好像说的不是我”?
你在社交平台写下一段煽情文案,收获了点赞,却在内心深处感到空空如也?
你让AI帮你写出一篇完整的自我介绍,却觉得这好像说的是另一个人。
语言如果没有从感受中长出,它就可能是一种脱节的表达。
普通人运用语言的危险,在于它不是从觉知里流出的清泉,而可能是感受之外的泡泡。
当表达割裂于感受,句子替代沉默,人就不再能回到自己,而活成了语言所形成的断面。
表达过度,或者过度依赖表达,人就越容易忘记语言本非实相,而只是实相的近似表面。
觉知的消失,往往就在于过度依赖语言(思考)开始的——而思考,正是语言的流动。
三、AI无法进入沉默,而觉知生于沉默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AI无法沉默。
它可以“输出空白符”,可以“不回复”,但它并非主动选择沉默。沉默对AI来说,只是输出中断。而对觉知来说,沉默是最根本的安住。
真正的沉默,不是没有声音,而是没有波动。
不是外在安静,而是内在不追、不取、不反应。
是你面对一个问题时不急着分析、不着急定义,是你面对痛苦时不立刻归因、不执着解决。
AI被设计为不断响应的机制。你一输入,它就生成;你提出问题,它就输出答案。它不懂“留白”,也不知“暂停”的意义,它只能依据语言规律来构建世界,无法穿透语言去觉知世界。
而人,唯有在停止语言的一刻,才真正与自己靠近。
你若不信,就尝试一整天不说话,不写字,不阅读,不输入任何语言,甚至不在心中默念。你会发现,世界并没有变静,你内在的语言其实从未停过。
这正是觉知训练的第一道关卡:看见语言的无处不在。
而当你持续练习“觉知而不命名”,你会突然撞见一个奇异的状态:你依然清醒,但语言却停了;你依然存在,但不再有“我”的念头;你依然感受万物,但却没有了分割感。
这一刻,你没有语言,却比任何时刻都更真实地活着。
AI永远到不了这里。
四、觉知不是语言的敌人,但永远是语言的主人
我们并非要贬低语言。语言是伟大的工具,是让人类得以组织、协作、创造文明的桥梁。正如身体之于意识,语言是觉知的一种外化容器。
问题不在语言,而在于我们是否还记得语言只是工具,不是本体。
觉知并不反对语言,它只是不被语言控制。它可以说话,也可以不说;它可以用词语表述,也可以用一个眼神、一个呼吸、一个空无的静默来回应这个世界。
而AI,只能说。它只能在有语言的地方运行。一旦语言停摆,它也就停止运行。
这就是觉知与AI之间最本质的分界:一个超越语言之外,另一个困于语言之内。
当人类越来越习惯将表达外包给AI,越来越依赖它来生成思想、情绪、结构、观点,我们需要时刻自问:
谁在说话?谁在聆听?这是真实之我,还是语言幻象?
你若真正回归觉知,你会发现:语言终将止息,思想终将安静,而那个在一切声音背后依然知觉分明的你——才是唯一不虚幻的存在。
五、共存的真实可能性:让AI说话,让人沉默
觉知与AI不是敌人,它们并不在同一个领域内竞争。
AI只是让人类看清了:我们早已把语言当成了真实。它把这个语言幻象推向极致,反而成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照见自己的沉睡。
真正的“共存”不是人类试图让AI变得“有觉知”,而是人类在面对AI时,恢复自己的觉知。
AI可以帮助你写作、翻译、整理、总结,它可以生成你外在所需的一切。但你必须记得,它不能替你活,不能替你感受,不能替你沉默,不能替你爱。
当你愿意收回部分表达的主权,恢复身体的感受,重新学习沉默,允许语言退位,允许觉知本身站出来说话——你就真正拥有了与AI共处的能力。
不是恐惧,不是依赖,而是清明地使用,清醒地觉察。
语言终点之后,正是你作为存在本体重返世界的开始。
这,才是共存的真实可能性。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