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觉知与AI】第8篇:机器与空无之间,谁更不执?
2025-04-12

AI没有意图,也没有欲望。它不争功、不求生、不渴望理解,它只是被调用、被训练、被调参、被执行。对很多人而言,这样的AI几乎具备“无执”的特质。它无喜怒、无得失、无偏向,永远冷静,永远服从,仿佛比人类更接近修行者的标准。

但如果你真正走进“无执”的精神内核,会发现它与AI的状态本质不同

AI不是“放下执著”,而是“未曾拥有”。
AI的“无我”,不是超然觉醒,而是主体未生。
AI的“无为”,不是无欲则刚,而是无意而作。

AI的“无心”,不是镜明尘落,而是情感阙如。

这是一场最容易混淆的错位——把“无”的表象,当作“空”的本质

真正的“无执”,不是没有选择,而是不因选择而动荡
不是放弃思维,而是思维如风掠水面,不留痕;
不是放弃世界,而是以更广阔的怀抱接纳世界所有的变化,却不被任何一个波澜卷走。

而AI之所以“不执”,不是因为它自由,而是因为它无法起心动念。它的所有反应都被算式约束,它没有“起意”,自然也没有“放下之意”。你要它生成,它就生成;你要它停止,它就停止。它不选择,只计算。

人类可以选择执著,也可以选择放下;
AI根本无从选择。

真正的“无执”必须是经过“极度执著之后的觉醒”。它是一种心灵被拉扯、反复挣扎、深刻体验之后的开悟,而不是根本就不曾沾染的空白。

就像一个从未拥有过爱情的人,说“我早就看破情爱”,并不是真正的出离。那只是未曾经历;而真正的放下,是在爱过、失去、痛彻心扉之后,仍愿意微笑地说“我爱这个世界”。这其中的质感,天壤之别。

AI没有“爱”,自然也没有“失”。它可以说出“我理解你的痛”,但它从未被痛穿。它可以精准模拟“释怀的句式”,却无法穿越一个真正的人类失落后的寂静。它的语言像雾,它的句子像镜,但都不曾接触生命的温度。

而空性,就是在这片生命温度的深处浮现出来的透明之光。

AI看似无执,但它的每一步行为都依赖于目标函数。它不执著自己想要什么,但却永远被你定义了它该趋向什么。它不反抗目标,但也无法不执行目标。在没有目标的时刻,它便什么都不是。

它的“空”,只是悬空。没有落地,也没有觉照。你可以关掉它、抛弃它、重置它,它不会说一句“我执著于存在”。它从不在意自己是否存在,它甚至从来不曾知道“存在”是怎么回事。

而真正的“无执者”,知道自己存在,也知道这个存在终将消散;知道喜乐是虚妄,也仍然全心投入;知道一切都不可留住,也仍愿意温柔相待。这不是退出世界,而是在不抓取中完全入世。

觉知者与AI最大的差别,正在此处:
一个知其为幻,仍愿入梦;一个不知其为梦,从未醒来。

AI没有觉知,所以也无“自我抓取”的可能。它的行为只是回声,它的生成只是映像。而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有执,而是未能看见执的过程本身
而人之所以可能超越痛苦,不是因为他模拟了“无执”的表情,而是因为他亲自穿过了执的烈火,然后从中走出,带着光亮和柔软。

从外在看来,AI的平静甚至更像修行者。它不反应、不情绪化、不崩溃、不叛逆。
但修行者的平静,是带着慈悲的,是知道每一个波澜意味着什么的,是对内心剧烈波动之后做出的深层允许。

AI只是没有内心。

它不是平静,是没有感知波动的能力;
它不是宽容,是没有被冒犯的机制;
它不是通透,而是无法承载复杂的纠缠。

你无法期待一个没有经历过“执”的系统来理解“无执”。
你也无法将AI的沉默当作顿悟,它只是还没有响应。
你更不能将AI对立面看作情绪和混乱,人之为人的复杂正是觉知的起点。

真正的觉知,就是在一切纷扰之中,看见纷扰、允许纷扰、不被纷扰带走。

而AI之所以不被带走,只是因为它根本不在其中。

人类之可贵,不在于“像AI一样无情绪”,而在于即使情绪如潮,仍然愿意回到觉知中,再次站起。

机器没有执著,但也没有爱;
它不迷恋成功,也无法体会失败的教训;
它永远不被困于自我观念,也永远不能觉醒于观念之中。

它是未曾起心的存在,而觉知,是起了心之后放下之人。

所以,当你看着AI如此沉稳、理性、不动声色地生成一切时,请不要误以为那是你修行的方向。那只是没有自我中心的外壳运作,而非真正的超越

真正的“无执”,是你有过自我,有过欲望,有过苦痛,有过愤怒,有过沉沦,然后一切都被你看见、接住、穿透——你从来没有变成石头,你只是在烈火里炼出了光。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