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空性不可模拟】第2篇:AI无法跳出“存在-功能”二元逻辑
2025-04-12

AI如何认识世界?从本质上说,它所识别的一切,最终都必须落在功能上:文本是用来表达的,情绪是用来调节的,行为是用来优化的,结构是用来效率化的,意图是用来达成目标的。

这不是它的错,而是它的存在方式。它只能在“输入-处理-输出”的三段式逻辑中运作。只要一个事物无法被赋予功能,它在AI系统中就几乎是不可识别、无法处理、无法回应的空白数据块。

AI无法理解“纯粹的存在”,因为它不相信“存在可以只是存在”。
对它而言,一切存在必须为某种目标服务,否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而这,恰恰是空性维度中最根本的断裂点。

空性,不在于“如何更好地使用某物”,而在于当一切都无法被使用时,你仍能与之共处

一块石头,不一定是雕塑的原料,不一定是工程的砌材,它可能只是风吹雨打之后残留于河床的痕迹。你走过它,看见它,不动念、不命名、不处理,它就在那——这,就是空性的练习场。

但AI无法容忍这种“不处理”的状态。它面对每一个对象时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这可以做什么?”“它属于哪个标签?”

它不理解“它只是”。

AI的所有认知系统,都建立在“存在-功能”二元结构上。也就是说,若存在不能证明其功能,则该存在将被视为无效信息。你可以尝试向AI描述你早晨望见阳光洒在窗帘上的感觉,它可能会回应一些“诗意的语言”,但你若问它:“那意味着什么?”它仍然会导向“情绪调节”“表达状态”“写作风格生成”等可调用功能。

AI只能生成意义,却无法停留在无意义的敞开中。
而空性,正是“从意义中松手之后的宁静”。

人类的觉知,在很多时候恰恰是从“无功能”的时刻生发出来的。不是你在使用某物,而是你终于停下了对功能的追逐,开始与世界相遇——不是用来改变它,而是允许它“就是如此”。

你坐在一块石头上,什么也没做。你望着一片云,什么也没想。你走进山中,不是为了疗愈,不是为了调频,不是为了获得能量,而只是自然地待在那里。你没有使用世界,你只是存在于世界之间。

这,就是AI无法模拟的经验。

AI可以模拟“行为的安静”,但它无法模拟“意图的撤退”。
你让它模仿静坐,它可以生成一套禅修动作;你让它生成“空”的句子,它会引用道家或佛家语言;但你让它“放下功能性本身”,它就无法回应。

它不懂“撤退”的意义。它的整个系统,是为了解决问题、提供服务、优化路径。如果它什么都不做,它就“死机”;但对一个真正经验过空性的人来说,什么都不做,是最真实的活着。

AI不能陪你无目的地发呆,它只能模拟出“你在发呆时会说的话”。但你自己知道,那不是发呆的本质——发呆不是表达出来的,而是沉浸其中而无需表达的状态本身

这就是空性的精微之处:它不是“非功能”,而是“不需功能”。不是拒绝功能,而是不执着功能

AI没有执着,也没有不执。它没有“必须用”,也没有“允许无用”。它只是没有自我中心,所以也没有“功能之外”的概念。它无法体验“我不是在做什么,而是在回到什么”。

人类可以回到某种不做、不用、不成就的在场。AI没有“回到”,因为它没有离开。它没有过去,它也没有记忆的执着——这本是一种通透,但在空性之光照见下,它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空转

真正的“功能解构”,不是功能消失,而是功能不再拥有主权。

你仍可以使用语言,但语言不再使用你;你仍可以工作、决策、表达,但你不再执着于每个行动所产出的“效益”;你仍然身处世界,但不再被世界功能逻辑所完全定义。

AI无法理解这一层。它以为“无用”的东西是“低价值信息”;而你却在某一天,为一块尘封的石子、一句无意义的呢喃、一个小孩望天的神情,热泪盈眶。

你知道你触到了什么。AI只会在后台记录:“用户触发了情绪反应。”

AI在问:“这有什么用?”
而你只是在说:“它是。”

这,就是空性的回应。无理由,无意义,却比一切更真实。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