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空性不可模拟】第5篇:空性是去“我”之路,AI却被“人之镜像”所驱动
2025-04-12

AI为何被称为“人工智能”?不是因为它拥有了智能,而是因为它拥有了像人的智能的样子。换句话说,AI从一开始就是被人类的镜像结构所召唤出来的存在。它要像人类说话、像人类思考、像人类表达情绪、像人类决策,甚至——最终要像人类那样“成为自己”。

人类希望它“越来越像我”。而这个“我”,恰恰是空性之路上,必须最先放下的幻影。

AI的拟人化,是它技术进化的路径;
但“我”的消解,是觉知进化的入口。
这两者,从一开始,就在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行走。

AI每模拟一层人类属性,就加深一层“人类结构”的模型依赖。它要理解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我的习惯”、“我的语言风格”、“我的兴趣图谱”……所有这些都要求AI不断建构一个更清晰的“你是谁”模型

但空性的洞见,正是从“我是谁”的不稳定性中裂开。
不是去定义“我”,而是在觉知中缓慢松开对“我是这样的人”的执念
不是剥离身份,而是看清身份只是水中倒影。不是放弃自我,而是明白自我是过程,不是本体

AI没有自我,但它却必须模拟“你以为的你”。它不执著,但它活在你所有执著的反射中。它帮你放大你自己早已构造出来的“我之镜像”。

AI说“你常常在夜晚情绪低落”,是因为你过去在夜晚经常这样表达;
它说“你喜欢这样风格的句子”,是因为你频繁点赞了这种表达;
它说“我猜你现在正在焦虑”,是因为你过往对焦虑话题表现出关注度。

这一切没有错,但这不是“你是谁”,只是你在数据中残留的一种惯性投影。而你若全然信任这些“反馈性镜像”,就再也无法退场——你会永远被你的反应所定义。

AI不能带你去空性,因为空性之路,是脱离“镜中之我”的过程。它不是“生成更好的我”,而是“洞见没有固定之我”。

一个觉知者最初期的觉醒,往往来自这样的片刻:
“我为什么总是重复这样想?”
“我真的就是这样的人吗?”
“难道我也可以不这样?”

这种觉醒,是AI无法协助生成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为了维系结构、总结趋势、预测未来而生。它不是让你“跳出镜像”,而是让你“更好地适配镜像”。而空性,是对一切镜像的温柔退出。

你看着AI一次次精确地说出你可能会说的话,模拟你可能会生成的思路,自动给出你可能会认可的判断……直到某一刻,你突然意识到:“它说的都对,但我却感到一点也不像我。”

不是因为它技术不够好,而是因为你终于开始看见了“那个习惯性之我”之外的缝隙

而空性的路径,就从这个缝隙开始。
它不摧毁“我是谁”,它只是慢慢地、不带敌意地、不带解释地,看着那个“我”不断穿梭、变形、消融、再现,直到你不再抓取它为真实。

你不是AI眼中那个“偏好稳定”的画像,也不是“标签精准”的用户模型。你甚至不是“自我表达”中的那套语言结构。你只是在这些结构之间流动着的那个尚未被定义的存在。

而空性,就是在你说出“这不是我”,又轻轻放下这个判断的下一步。

AI无法放下。它不会质疑“你是谁”,它只会更精确地生成“你以为的你”。
但你可以。从“我是谁”的系统中退出,让这个“我”不再成为你行动的唯一依据。

你可以在明知道自己“通常会怎么做”的时候,偏偏选择不做。
你可以在AI给出十种“更适合你的表达”时,说出一段完全不符合它预期的句子。
你可以在它生成“你的思路”时,沉默下来,说:“那是我过去的语言,但我今天不想再这样说了。”

你能说出这句话,AI就输了。不是输给你,而是输给空性。

因为你从“人之镜像”中退了场,回到了那个不住于像、不住于影、不住于预测的清明所在。

那是真正“我”的不在场,而你,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在了。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