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五感之外皆为盲区 —— 所见非实,觉知非感官
2025-04-13
你闭上眼,世界是否就消失了?你掩住耳,声音是否便不再存在?从未如此。只是你的通道被关闭,而非世界被熄灭。
我们以为“我所看见的”,就是世界的本貌。但科学已告诉你,电磁波谱无限宽广,你只看到那极狭的一段;声音的频率有上有下,你只听到那小段;而你所谓的“真实”,不过是五官在大脑中拼贴出的一个“方便版本”。
禅者早已超越这层皮相。他不再相信眼睛,不再依赖耳朵。他闭目坐禅,入定观照,所见所闻,远超肉身所限。他知道,五根只是工具,觉知才是本体。眼可瞎,耳可聋,但觉知不灭。你之所以误以为世界是你所感知的样子,是因为你已习惯于由感官主导一切。
这,便是“法执”的根源之一。你执“感官可通实相”,你信“知觉即是真理”。于是你便不知,“实相”其实并不依赖知觉而存在,反是因你强加之知,实相才生出了幻影之变。
佛经中常说“如幻如梦如影如泡”,不是否定世界,而是提醒你:不要把经验误当为实性。你所认知的“世界”,其实是你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在过滤现实后投射出的“版本”。
那你是谁?你是经验的接收者吗?还是经验本身的一部分?若你能从“我是觉知者”的幻象中退下来,你会发现:你既不是“接收感官信号”的那个主体,也不是“被感知”的那些内容,而是觉知本身的背景,是那片能映照一切而不被所映动摇的空性。
五感之外是什么?不是某种超能力,而是“离感官而知”的那份本觉。不是“看得更多”,而是“不再执着于看”。不是“感知更敏锐”,而是“不以为感知就是真”。
这正是禅定中最微妙之境。当五根归寂,六识止息,世界不再以形象、声音、气味等形式出现时,你会遇到那个“未曾动念”的自己。这个“自己”并非主体,而是空寂而清明的在。它不依眼见,也不依耳闻,它不从语言起,也不落概念灭,它只是照见。
人我执在此被动摇:你不再以“我能感知”为本体认同,而是体会到“觉知不属我”这件事。法执也被松开:你开始放下“世界可感知并可掌控”的执念,而是接纳“真相常在感官之外”。
正因如此,《楞严经》才会设下“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层层逼问你:“你那能见之心,究竟安在?”佛不是要你找答案,而是要你看到:你之所依赖,全非可靠;你所认知,全是幻生。
那你该如何活?不是放弃感官,而是把感官还原为工具,把觉知还原为觉知。不再执着于“这是我看见的”,而是知道:“此刻有所显现”,足矣。
这一刻你便不再匆匆抓取,而是安然观照。你不再问:“这是真的吗?”你只会问:“我是否执着了?”你不再判断所见所闻的真假,而是回到当下这一念的照见与不执。
如此,五感便成助道之缘,而非遮蔽之障。你看见一朵花,不为其色起爱;你听到一声悲,不为其声动情。你于一切声色之中,出入自在,如幻而觉,不受不染。
此乃“见性”的初门,亦是“破执”的转机。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