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第一篇:觉知之镜——时间空间从未存在,只是你动了念
2025-04-13

我们总以为“世界在外面”,我们只是它的观察者。时间,是钟表的嘀嗒,是日升月落的更替;空间,是房子的距离,是身体与他人的边界。这种以“我在观察外部世界”的设定,几乎已经根深蒂固,根本不会有人怀疑。但如果你开始观察那个“观察的自己”,就会发现:其实你不是在看世界,而是在看自己造出来的一个梦。

让我们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进去。

你坐在房间里,眼前是窗户,外面是街道,有车来车往,有树在风中摆动。你以为这是“现在”的一幅画面。但仔细看:你是如何知道“这是现在”?

你之所以说“现在”,是因为你有“过去”这个概念。没有“刚才”,你无法说“现在”。而“刚才”已经过去,它现在不在眼前;你凭什么知道它存在过?答案是——记忆。你靠记忆来建立“过去”,靠念头来对比“现在”。也就是说,你以为外部时间在流动,其实只是你的记忆在回放,你的思维在排序。没有思维对比,时间根本无从成立。

空间也是如此。你说“我坐在这里”,这句话的前提是,你认定了“这里”是一个相对其他位置的点。你对“那里”有一个想象或经验,然后把“这里”相对定义出来。但如果你把所有定义都撤掉——不说“门在那里”,“椅子在这里”,“我在这”——而只是单纯地经验“正在发生的这一切”,你会发现,空间感开始溶解。你说不出“我在哪里”,因为你已经不再用“我与物之间的关系”来建构这个“在”。

所以时间不是流动着的河流,而是你心里一连串念头的叠影。空间也不是一个固定坐标的地图,而是你意识里一个个对象之间拉开的距离。你以为它们是现实,其实它们是解释,是你拿来对付世界的工具。一旦这个工具被放下——你既不命名,也不比较,不回忆,也不预测——那一瞬间,时间与空间就会像镜中的烟一样消散不见。

这听上去或许太抽象,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经历这种“短暂的无时间”状态。你有没有试过:全神贯注地看着一朵花,完全沉浸进去,忘了自己是谁,忘了时间流逝?有没有哪一次,在爱里、在极度宁静里、在深夜独坐时,突然感觉时间不见了?你不再想着“几点了”,也不在意“之后要做什么”,你只是全然地“在”,在那个当下,无过去,也无未来。

这就是觉知本身的样子。

觉知不是一种做法,不是你去修出来的东西,而是你本来就有的。你能听见这段话,是因为你有觉知;你能思考问题,也是因为你有觉知。觉知是你最原始的状态,只是你习惯了让它附着在“念头”上,附着在“语言”上,附着在“自我”的角色上。就像镜子本来是空的,但你天天对着它照相,就以为镜子是“装满图像的东西”。你忘了,镜子从未改变,它只是照着你每次出现的东西。

觉知也是如此,它本身不含有“时间”与“空间”的结构。是你在觉知之中动了念,才有了“这是以前的事”、“这是将来的事”、“这是我身边的人”、“这是另一个地方”的说法。这些说法堆积起来,就形成了你所谓的“现实”。但它们从未是真实的,它们只是你心中不断构建、不断打标签的故事。

当你放下这些标签,你会惊讶于:原来世界不需要解释,也可以完整存在。原来“没有时间”的那种存在状态,并不混乱,反而极其清明;原来“没有空间”的那种经验,并不迷失,而是极其安稳。因为它不再需要你去控制,也不需要你去管理,它就是你从未离开的家。

很多修行人说:“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如如不动。”这不是一句佛教式的标语,而是一种极其真实的经验指向。当你心不再随念而动,不再随记忆与欲望而牵引,那些一直存在的“动静”、“远近”、“快慢”、“前后”,都会在觉知的光中被照得透明。而当它们透明了,你就会知道:它们只是幻影而已。

说到底,我们并不是要去“灭掉”时间和空间,因为它们本来就不真实。我们也不是要去“打破”对立和变化,因为它们本来就无自性。真正的转变,是看清楚这一切是如何因“分别心”而起,再把这分别心轻轻放下。不抵抗,不控制,只是照见。照见的那一刻,你就会知道:时间和空间从未存在,它们只是你动了念而已。

而当你不再动念,一切就归于“在”。不是“现在”,不是“存在”,而只是——在。没有谁在,也没有在哪里,只是这纯净、无声、完整的觉知自己显现。

写到这里,如果你仍在,说明你已经开始觉察那扇门的方向。不是要走过去,而是要停下来。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