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第四篇:变化是对比的幻觉——没有一个“之前”,也就没有“之后”
2025-04-13

人说“一切都在变”。这听上去像是恒定的真理,像是时间存在的铁证。但我们从未认真问过一个问题:“变”,到底是什么?

你说水变热了,那是因为你感知到了它与刚才不同;你说人老了,是因为你拿他现在的样子,跟记忆里的模样进行对比;你说春天来了,是因为你感到和冬天不一样了。也就是说,你之所以说“变化发生了”,是因为你抓住了两个或多个“状态”,在它们之间划出了差异。

但请慢一点。你真的“看见了变化”吗?还是说,你只是在两个时刻之间,强行画了一条线,并给它命名叫“变化”?

这一条线,就是人类最基础的心理结构:对比系统。

没有对比,就没有变化。你之所以说“这是新”,是因为你记得“有个旧”;你之所以说“我进步了”,是因为你拿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某个状态进行了比较。这一切听上去很自然,但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并不是经验到了“一个东西在慢慢变化”,你只是拿了两个快照,然后自己补上了它们之间的“过程”。

你说“他变冷漠了”,但你看到的是他以前对你很热情,现在很疏远。你并没有看到“冷漠形成”的那个过程;你只是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境,然后用“变化”来解释中间的落差。换句话说,“变化”不是现实的连续流动,而是你意识中进行的一种“桥接行为”。

你在心里制造了一种“从A到B”的叙事。这个叙事,就是时间的线。

我们之所以活在时间里,不是因为时间真有一条线在前进,而是因为我们习惯在脑海里进行对比、排序、预测。我们不断用“过去”解释“现在”,用“现在”推想“未来”。我们不停地追踪着“差异”,试图在每一个当下中,找到“下一步应该是怎样”。

这就像玩一个永不停止的猜谜游戏:刚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接下来会不会又变成那样?

你活在变化里,是因为你相信前后之间有一个稳定的“我”在观察。但这个“我”本身,是否真的稳定?你确定说“我变了”,这个“我”是同一个?还是你每一次观察,都是另一个“念头”在说话?如果你真的细致观察,会发现:你所认定的“连续性”,从未被真正经验过。你只是一瞬又一瞬,在一连串念头中跳跃,然后靠记忆缝合。

你之所以相信“变化是实有的”,是因为你对“对比”的依赖已经成为自动行为。你看到花开了,以为它“从含苞到绽放”是一个线性过程,但你并没有看到每一秒花瓣的运动;你只是今天看到它合着,明天看到它开了,然后在这两张画面之间,补上了“变化”这两个字。

你在每一个“当下”都没有看到过程,而是用记忆制造了一种“过程感”。

这说明,变化是意识对比的结果,而不是世界自身的一种属性。

在真正的觉知中,变化无法成立。你不是在经验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你只是一瞬一瞬地觉知“当下正在发生的内容”。在觉知中,没有“变化”这个词;只有“当下之现”。它不像电影,是连续画面组成的流动故事;它更像是无数快门闪过,每一张都是完整而独立的存在。

那么,“变化”这个概念,从何而来?是语言,是记忆,是期待,是“我”的中心感制造出来的。

记忆提供了“前一个画面”,期待制造了“下一个画面”,而“我”用判断把它们连起来。你在这个连结中找到一种熟悉感,叫做“时间线”。但这条线从未真实存在过,它只在你的头脑中成立。而你一旦放下记忆、不去预测、也不急于评判当下——这条线立刻就消失了。

你会发现,世界并没有“在变”。它只是一直“在”。变的是你不断切换的视角,变的是你不断更新的念头。

如果你还记得孩童时期的一些状态,比如发呆,比如看一只蚂蚁爬来爬去,看得入神,你可能会发现:在那个专注的当下,你并没有在想“时间在流逝”“它从A爬到B”,你只是被“它正爬着”这个事实吸引。那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整个完整的显现。没有前后,只有此刻。

修行,不是要让世界停止变化,而是要看穿“变化”的本质从未成立。

你真正经验的,只是无数个“当下”,而“变化”只是你用思想穿针引线后的幻觉。而一旦你不再穿针,不再引线,时间就松了,空间就融了,你回到那个不在对比中、不在概念里、不在评判下的原初觉知。

那时候,你不会说“一切都在变”,而会说:“一切都在当下完成。”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