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总觉得”和“我查了一下”之间,隔着一整个思维的世界
2025-04-19

一个人一开口,其实就暴露了他大脑的运行方式。

你听一个人说话,不用太久,只需要注意他的表达里有没有出现这种词:“我总觉得……”“我听说……”“好像是……”“不太舒服”“怪怪的”“气氛不对”“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这类表达背后,其实都藏着感性思维的痕迹。

这些话语没有明确依据,它们不引用数据、不说明结构,也不追问背后的逻辑链。它们只是陈述一个模糊的整体感受。感性思维喜欢模糊、联想、直觉、不愿深究。它不讲推理,它讲“我就是这么觉得”。

而理性思维的人说话通常有另一种样子。他们会说:“我查了一下资料”“根据过去三次的数据来看”“我比对了这两件事之间的差异”“我列了一个清单”“我逻辑上推导出来的结论是”。你听得出来,他们表达里有结构,有证据,有判断过程,有起点和终点。

这不是谁更高明,而是你得知道你自己平时偏哪一边。

当你说“我不喜欢他”的时候,如果你只是靠一个印象,那是感性思维。当你说“我不喜欢他,因为他经常打断别人说话,从不接别人的情绪,三次会议都在自说自话”,那是理性开始参与了判断过程。

感性在意“整体气场”,理性在意“具体行为”。

很多人以为自己的判断力不错,但你让他讲讲为什么得出这个判断,他讲不清。他绕着说、翻来覆去说、最后还是“我觉得”“就是这样”。这不是他蠢,而是他的思维习惯停留在感性阶段。他没有经过推理链条的训练,也不习惯为自己的直觉“找根据”。

感性思维并不意味着不准,它只是容易失真。它太容易被情绪、气氛、过往经验牵着走,而这些牵引往往在表达中是不被揭示的。

理性思维虽然慢一点,但它能让你在表达时对自己更清楚。你说出的每一句话,不是为了“让对方相信”,而是“我已经搞清楚了”。它不是输出,而是内在梳理过的结构流出。

试着对比下面两种说话方式。

一个人说:“我感觉这个方案不太行,总觉得有问题。”

另一个人说:“这个方案在执行层面会遇到两处风险:一个是预算浮动空间小,容易导致后期变更成本高;另一个是路径依赖没有打断,核心问题没有被正面解决。”

前者是感性的本能反馈,后者是理性拆解之后的判断。你更愿意听哪一种?

在职场上尤其明显。一个人越是关键岗位,他就越需要能把“我感觉”转化为“我说明白”。你不能说“我总觉得不妥”,你要能说出“哪里不妥、为什么不妥、替代方案是什么”。

不是因为老板喜欢听大道理,而是因为决策需要依据。如果你只能提供模糊的感受,别人就无法接力。感性适合你自己做选择,理性才适合群体协作。

那你可能会问:难道我说自己“感觉不对”就不行吗?我不想变成一个冷冰冰的分析机器啊。

当然不是这样。

你可以有感觉,但你要练习表达感觉的结构。

你可以说:“我不太舒服,因为对方在说那句话时没有看我,这让我觉得他不尊重我。”

你也可以说:“我反感这件事,不完全是因为它错了,而是它让我想起了过去一次失败的经历,我害怕那种感觉重演。”

你看,表达的起点是感性,但你通过清晰化、结构化,把它变成了理性的语言。这时候你不是压抑感受,而是把感受说清楚。这种清楚,就是理性思维的价值。

当我们日常说话时,语言是我们与他人连接的桥梁。而这个桥梁的质量,决定了你的世界会不会被误解、会不会被听懂、会不会不断重复低效沟通。

如果你总是说:“我就是不高兴”,你会发现别人不知如何安慰你,因为他们不知道你为何不高兴。

如果你说:“我觉得被忽视了,因为我讲的内容大家都在低头看手机”,那别人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理性不是让你把情绪藏起来,而是让你看清楚它怎么来的。

你会发现,你不是不敢说情绪,而是不知道怎么说情绪。你不是表达力差,而是缺乏拆解力。

很多人的表达像一团雾气,里面是情绪、念头、印象、恐惧、期待、经验,全混在一起。他自己也不知道说到哪去了,更别提别人听明白。

而练习理性思维,就是练习把这些雾气,一缕缕地拉出来,说:“这个是我小时候的印象”“这个是我现在的情绪”“这个是我对现实的判断”。

这样你说的每一句话,才有重量,而不是虚浮。

所以,从今天开始,观察你说话的方式。

你可以在说“我觉得”的时候停一下,问问自己:“我能不能多讲一步?我觉得,是因为什么?”

或者你也可以训练自己在写东西、表达想法时,从“这件事给我的感觉”出发,再往下拆:“这个感觉来自哪里?有没有证据?有没有前因后果?”

你不需要一上来就变得理性完备,你只需要愿意多走一步,从模糊走向清晰,从反应走向结构。

这一步,就是你从感性语言走向理性表达的开始。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