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扮演的角色,常常不是选择,而是为了求生
2025-04-19
“我就是一个责任感强的人。” “我是个适合照顾别人的类型。” “我不能让别人失望。” “我从小就懂事。”
听起来这些好像是你主动选择的角色,但它们未必是出于你的自由意志。它们更可能是在一个特定关系里,你被训练成的样子。
你没有选择成为这样的人,你只是选择了在不被抛弃的前提下,活下来。
你以为你选择了这些角色,其实你只是认领了那些被重复期待、被反复奖励、被潜移默化的反馈塑造出来的样子。
“懂事”“乖巧”“可靠”,都是用来交换安全感的
一个孩子为什么会那么早地学会不打扰、不添麻烦、自己扛?不是因为他真的天生坚强,而是他发现只有这样,大人才不会生气,不会离开。
角色,常常不是选择,而是求生。
你之所以总是主动帮别人分担,是因为你曾经被夸奖“你真懂事”;你之所以把家里大小事都管起来,是因为你太习惯了只有你站出来一切才不会崩盘;你之所以凡事亲力亲为,是因为你早就不相信“别人靠得住”。
这些不是你真实的个性,而是你换得爱的方式。
你认领了角色,就会忘记你还可以是别的样子
你一旦说“我就是个操心命”,你就很难允许自己放松。 你一旦说“我是个领导型人格”,你就会强迫自己每次都必须稳住场面。 你一旦说“我就这样”,你其实是在默认“我不能变了”。
语言的标签一旦贴上,角色的剧本就开始上演。你会自动过滤掉所有不符合这个剧本的行为和选择。即使你心里很累,也会咬牙扛着;即使你很委屈,也要维持形象;即使你渴望依赖,也会硬撑下去。
你不再是一个活着的人,而是一套设定好的模式。
你所谓的责任,可能只是恐惧的伪装
你以为你“很有担当”,其实你只是特别怕“别人对你失望”。你以为你“在关系里投入很多”,其实你只是特别怕“失去对方”。你说“我就是这样的人”,其实你是在说,“我不敢不是这样的人”。
很多人不是不能改变,而是害怕一旦脱下那个角色,就不知道怎么和世界打交道。
于是你只能穿着它,哪怕它早就磨破了、勒痛了、限制你了,你也不敢松一口气。
你认领了角色,也认领了应得与不应得
一旦你接受了“我应该是这样的人”,你就会开始期待这个角色能换来某种结果。
你觉得“我这么努力,别人就应该尊重我”;你觉得“我一直体贴照顾,他就应该珍惜我”;你觉得“我那么拼命,公司就应该给我回报”。
但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努力演得像,就给你剧本里该有的结局。
于是你开始焦虑、委屈、愤怒,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但其实不是你做错了,而是你一直在为一个你没创造的角色承担后果。
你在为一个“不是你”的你,拼尽全力。
你可以脱下这个角色,哪怕一会儿
你可以在某个晚上,不做那个坚强的人,只是好好哭一场。 你可以在某个场合里,不主持局面,只是静静地坐着。 你可以不解释,不表现,不讨好,不证明。
你可以短暂地,不是任何人。
那一刻你可能会慌张,会觉得“我是谁”。但那恰好是你重新遇见自己的开始。
角色只是为了让我们在这个社会顺利通行。但你不是你的身份证、职位、性格标签。你是那个可以一直变化的人。你可以今天是A,明天是B。你可以是温柔的,也可以是锋利的。你可以是愿意承担的,也可以是愿意放手的。
你可以不是“谁”,你就是你。
不再认领角色,不是抛弃责任,而是回到选择权
当你意识到“我不需要一直演这个人”,你就开始拥有真正的选择。你可以选择回应,选择不回应。你可以选择靠近,也可以选择退出。你不再是一个自动反应的人,而是一个有余裕的人。
你可以不再为证明自己是“好人”而过度努力,你可以不再因为“别人说你不是那样的人”而羞愧。
你终于可以回到你原本的位置上。
不是作为某个社会功能的执行者,而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允许自己拥有复杂、变化、矛盾和流动。
这才是你真正的自由。
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