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在虚无感里修行
2025-04-22

问:

在干活的过程中,突然觉知到身体里的非常熟悉的情绪。

不是快乐,不是兴奋,不是成就感,不是愤怒,不是羞愧,不是满足,不是无聊,不是害羞,不是不好意思,不是欢乐,不是急躁,不是恐惧,因为身体的疲乏感很强,那个情绪在胃部的位置,抑郁?压抑?很难给他贴上一个标签。大概是干活的枯燥引发了一种没有成就感的空虚感,还有想到这种日子还会一直持续,而不能做到有钱有闲而非身不由己的那种失落感?我也说不清楚,他就在那里。时不时的会来串门。他似乎是来跟我打招呼,我在这儿我在这儿。这让我想到小时候某个午后,巨大的空虚感,无聊感,无意义感的袭来。他已经在我身体里很久很久了。他想向我表达什么呢?我想起高中,放假了,去书店看书找书,这本不喜欢,那本不喜欢,选来选去也不知道选哪本的无所事事感、无聊感、无意义感、枯燥乏味感、索然无味感。他到底在向我表达什么呢?

不过在我回身去看他,跟你聊了这么多之后,我发现他已经不在那里了,甚至我还感觉到了一丝欣悦感觉在蠢蠢欲动。我想到了小时候被吼被揍之后,没人管没人理,自己感受到的那种虚无感、无意义感了。

答:

你说那种情绪,很难定义,它既不是我们熟悉的任何一种情绪,又不像突如其来的情绪风暴。它不喧哗,也不剧烈。它只是沉静地、慢慢地,像一片泛黄的落叶,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刻轻轻落在身体里某个特定的位置,比如你说的——胃部。然后,它停在那里,不离开,也不喧闹。你甚至不太确定它是否真的是一种情绪,它更像是一种沉积在身体里很久的空气,带着一点发霉的味道,但你却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它。

这种时刻我们其实都经历过。它常常出现在工作进入某种机械化重复之后,在脑子已经麻木但身体还必须坚持动作的那段时间。你会感觉到一股淡淡的、不带敌意的失落感,就像一个很久不见的旧识,轻轻在你意识边缘敲门:“我还在这呢。”这声音不大,但它会持续地敲,直到你回头看它一眼。

你那一眼,就是整个体验的转折点。

因为你一看,它就走了。

这就像有些情绪并不是来让我们被它吞没的,而是,它只是想被看见。哪怕只是一眼。哪怕我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是谁,想要什么。

很多人会误以为,这种情绪是负面的,是不应该存在的,是要被清除的。但如果你真的站在那里,不评判,不打断,不回避,它反而会自己退下去,像舞台上的角色完成了一场短暂但重要的客串。它不需要全场掌声,它只需要你知道它来过。

小时候那种空虚感,其实就是它最早的影子。你可能在那时候,就已经熟悉这种“没有明确原因”的情绪了。那种午后的光线,书架上的灰尘,那些挑不出一本满意的书的犹豫,那种“我不知道我在找什么”的惶惑感,它都不是由某个具体事件造成的,它像空气中的湿度,在你没注意的时间里,就慢慢地浸透进你的衣服,附着在皮肤上,然后渗进了身体里。

它不疼,却让人有点无力。

很多年后你再碰上它,它依然住在原来的位置。没有成长,也没有变老,但它开始学会礼貌地出现,不再那么猛烈。它只是提醒你:你曾有过一种感受,你曾经孤独地面对过这个世界的虚无,而那个时候没有人能懂你,包括你自己。

这种情绪,并不是来拆你的。它不是来毁掉你对生活的期待,它只是提醒你,你的身体,你的经验,你的灵魂,都还在原地,有一部分从来没有真正被抚摸过、被接住过。

你说你想到小时候被吼被揍之后,没有人理你,那种空无和无意义感。我想,那不是你故意要记起的,那是它自己从身体里浮出来了。这种记忆不像事件的回忆那么清晰,它更像是一种气味,一种气味一旦飘进来,就带动整个情绪系统回到了那个下午。没有声音,没有颜色,甚至没有明确的图像,但你知道它在——就像你知道你小时候不是想要逃跑,而是想要被接住。

但那时候没人接你。

于是你把这种情绪收进了身体,像把一个碎掉的玻璃杯小心翼翼藏进了抽屉。你告诉自己:这个我以后再处理吧。然后你长大了,忙碌了,有工作要做,有责任要担。但抽屉没关好,它会在某个时刻,某种重复性的动作之中,在疲惫身体里偷偷开启一点缝隙。

你说的“不能有钱有闲”的失落感,其实也是那时候的你再次面对同样的无力。不是因为你现在不努力,也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你早就在那个无助的年纪,把“无法自主”这个词刻进了身体。

于是你每一次在想“我是不是这辈子就这样了”的时候,其实是在重复小时候的那句无声的哀求:“有人能看到我吗?有人能告诉我我存在是有意义的吗?”

这不是哲学问题,这是身体的问题。

胃部那个位置之所以成为这种情绪的存储器,是因为它负责接收我们所有“咽下去”的东西。那些不能说的、不能表达的、不能承认的,就都留在了那里。你咽下的那些孤独和压抑,从来没有被真正消化掉,它们只是沉在那里,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冒个泡。

你说它时不时来串门。是的,它不是敌人,它也不是坏人。它只是个老朋友,一个你小时候为了生存而必须忽略的朋友。你当时没法处理它,是因为那时候你只能选择活下去,而不是理解自己。你不能有太多情绪,否则会被说矫情;你不能太敏感,否则会被说娇气;你不能表达愤怒,否则会被说没教养。你只能收着,藏着,忍着。

于是你学会了活成一个功能性的人:能干活、能负责、能撑得住。

但情绪不是程序。它不因为你不运行它就消失。它只是被暂停了。而它的暂停键,就是身体。身体会记住一切你脑子选择忘记的事。

今天你回头看它,它就消失了。这不是它走了,是它得到了你迟来的理解。这理解不需要语言,它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当下你愿意说:“我看到你了”的眼神。

你说你感觉到一丝欣悦的感觉在蠢蠢欲动。这不是偶然,这是你对自己的诚实带来的回馈。当你不再逃避这些难以命名的感受时,你的身体会奖赏你一小点轻盈感,像一束很小的光透过密林。不是阳光明媚的那种光,是那种刚刚够你看清前方地面的光。你还走在路上,但你不再摸黑。

这篇文章,不是写给那个情绪的,而是写给你内在那个愿意停下来看一眼的你。

那个愿意停下来的人,已经不是过去那个只能忍着活下去的孩子了。

你已经能面对它,甚至能写出这段经历来,甚至能问它:“你想表达什么?”这就已经是疗愈的开始。

真正的自我不是没有情绪的人,也不是能控制所有情绪的人。真正的自我,是那个知道情绪会来,会走,而自己始终站在这里不动的人。

你就是那个站着的人。

而那个一直敲门的情绪,只是来提醒你:你其实早就有能力自己把门打开了。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