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其实是一种本能,那就让他自由流动吧!
2025-04-22
问: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偶然留下的文字,录下的音乐,拍下的视频,拍下的照片,或许当时自己只是无心之举,或许当时不觉得他留在世界上的用途,大约就是让自己开心了一刻,让自己觉得活着了一刻,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愿望,但是,可能很久很久之后,或者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个人看到了,他产生共鸣了,他开心了,他幸福了,他的心被点亮了,甚至他不想活着的念头打消了,这些文字、音乐、视频、照片在那一刻就是十分十分重要而珍贵的,如果在若干年后,你记下的成为了历史,用来还原历史,用来让后来人感受到你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某一个片段、某一个侧面,那他又具备了史料价值。这是我最近翻阅《容斋随笔》偶尔想到的。这么说去的时候,其实,在互联网的空间里,他是自由的,他是无限的,我们尽可以去表达,去绽放,去留存,不需要带着什么特定的目的,就让自己活出此刻,记录此刻,悲伤也好,愤怒也罢,都是允许的,允许自己如是的绽放,这样就很好了,一定得在心里头建立起来对自己的这种全然允许,而不是,为了赚钱,为了荣耀等等去做,去捆绑自己,还自己自由。
答:
那是一个很普通的午后,我无意间点开了一段很旧的视频,是某个素人用手机拍的,一个人坐在河边,背影歪着,声音也有点抖。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活着,但我今天看见了太阳。”画面结束前,他拍了一下水面,水波一层层地荡出去。没有特别美的构图,也没有抒情的配乐,可我就在那一刻,被撞了一下心口。
我忽然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的很多表达,从来不是为了“传播”而存在的。他只是想活过这一刻,他只是想留下什么东西,证明自己不是透明的。我们留下的任何痕迹,其实都带着一点对“我存在过”的渴望,哪怕那个“我”并不需要被回应。
有些表达,是活着的证据
人是会有冲动的。那种冲动不是去说服别人,不是去谋得什么结果,而是——我想说点什么,我得说点什么,我不说不舒服。
比如写下一句话、拍下一张照片、录下一段旋律、留一个评论、发一个朋友圈,甚至只是打开电脑,把光标闪烁在那里,你也没有非得说点什么高深的、深刻的、值得转发点赞的内容,你只是想回应这个时刻里你真实的感受。因为你在这一刻,是活的,是有反应的,是正在感知的。
哪怕是轻轻记录的碎片,在很多年以后,也可能成为回望那一刻的唯一线索。我们常常误以为,表达必须有意义,有输出,有影响力。但其实,表达最初的意义,只是让自己活得更像自己。
你不知道它会被谁看到,你也不需要知道
很多人说,写东西要考虑“对谁说”,表达要考虑“能不能带来反馈”,但有没有可能,表达本身也可以是没有目的地的,就像蒲公英的种子被风吹出去,不知道会落在哪儿,也不问落在哪儿。
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发出的每一条声音、每一个画面、每一段文字,有时是当时当刻的一种身体本能,是“非表达不可”的自我真实,那时候你并没有想着别人会不会理解,也没有想着它会变成什么影响。你只是想留下来。
可正因为这种“不为谁”的真,才更可能穿越时空,落到一个与你素不相识的人心上。他可能是十年后看到你一段话的某个高中生,可能是跨越海洋偶然刷到你视频的中年人,也可能是一个正准备放弃自己的某个人。你永远不会知道。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你的表达在他们那里产生了作用。
有些作品并不是你完成的,而是被时间完成的。
表达不是“作品”生产,而是“我”的延伸
我们常常把表达和“产出”混在一起,以为只有被承认的才算数,只有变成文章、视频、歌曲、内容,才能叫表达。可其实,真正的表达,是一个人把内在的东西,稍微拉出来一点点的那个动作,不论它最后被谁看见,不论它是否被命名为“作品”。
它更像是呼吸,你不是为了被看到才呼吸,你是因为你活着,所以你需要呼吸。表达也是。
我们一旦把表达变成某种“输出任务”或者“价值绑定”,它就再也无法自由地从心里流出来。就像你本来只是想哭,可你告诉自己必须哭得有层次、有逻辑、有镜头感,那哭就成了表演,不再是你了。
很多人卡在“写不出东西”“拍不出好看的视频”“做内容没有价值”里,其实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表达,而是因为他一开始就给表达套上了枷锁。他问的不是“我此刻想说什么”,而是“我说出来有谁看吗”“说了能火吗”“我这样是不是不够有深度”。于是,表达还没出口,就已经被自我审查给拦死了。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最打动人的作品,从来都不是为了打动谁才做出来的。它们只是那个人,在那个时间点,忍不住地活了一下、说了一下、留下了一点点他的痕迹。
“偶然”才是生命的默认节奏
我们被教得太“目的论”了。好像任何一个行动,都必须有目标、有策略、有结果、有反馈。但人其实是可以偶尔无目的的,就像你走在路上,随手拍了一张照片,没有打光、没有调色,但你知道,那天的光是真的温柔。就够了。
《容斋随笔》里很多段文字,写下时或许只是随感,并没有预设它会流传后世。可正是这种“无设”的状态,让其中的很多细节和观察,如今读起来依然鲜活。它没有装作比时代更聪明,只是老老实实地把他的世界,写在了纸上。
所以才有今天的你,翻阅它的时候,忽然一阵心动。你在他那一刻的呼吸里,听见了你此刻的心跳。
互联网不是存档室,而是活着的时间延长器
你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每一个痕迹,其实都不是“完成的”,它更像是你和世界之间一次未完的对话。哪怕没有人回应,它也在那个虚拟但真实的空间里静静存在,等着某个时刻,被谁捡起、再度呼吸、继续延伸。
你当初只是记录了自己的一个普通瞬间,但对某个人来说,那一刻也许成为了他对世界重新打开心的起点。
这就像一场巨大无形的接力,每个人都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小小的片段,放进这个网之中。不是为了赢,也不是为了炫耀,只是为了让这张网不要断——人和人之间的那点点联系,那点点共鸣,那点点“你不是一个人”的痕迹。
不是每一句话都要变成观点,不是每一个时刻都要包装成内容,不是每一次表达都要成为工具。你可以允许自己此刻只是这样。哪怕是悲伤的、空虚的、混乱的,也可以。哪怕此刻的你什么都说不出,也没关系。表达不一定要有产出,它可以只是活着的证据。
你不需要等准备好才开始记录。你现在就可以,哪怕只写下一句话,哪怕只是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点你来过的证据。表达,不是为了被谁认同,是为了你自己,在这个世界留下一个脚印,哪怕只有你自己知道。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