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跟呼吸一样,是本能
2025-04-22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你看完一个电影,走在路上,风吹过脸颊,脑子里其实什么都没想,但突然就想发条消息,说点什么。不是因为你非说不可,不是为了谁点赞,也不是为了记录生活,只是那一瞬间,有什么东西在你身体里动了一下,它想出去,你就让它出去了。
表达,大多数时候,就是这么一回事。它不是任务,也不是展示,它更像一种呼吸。你不需要理由去呼吸,你只是活着,你的身体自然地做出这个动作。表达也一样,它来自内在的一种生理与心理的联动,是你对当下这个世界的回应,是你和你自己之间、你和世界之间,一次“我还在”的确认。
小时候我们不会想这么多。孩子画一只猫,它可以没头没尾、没有眼睛,它也不在乎能不能被看懂。他就是想画,于是他就画了。他饿了会哭,开心了会唱,没有逻辑,也没有剧本。他并不是为了什么而去表达,而是因为表达本来就在他身体里,只要活着,它就会自己跑出来。可是我们长大以后,就慢慢忘了这件事。
我们开始被训练“要有目的”。写作要有主题,发言要有结构,表达要有意义。于是我们说话前会想,这样说别人会怎么想?会不会显得没文化?这段经历值不值得写?有没有“内容价值”?久而久之,很多话就卡在嗓子眼,再也说不出口了。你想表达的东西越来越多,可你敢表达的东西越来越少。
表达从来就不该是被拎出来的工作
你并不是因为想让别人看到,才开始说话。你说,是因为你心里真的有话。你写,是因为你的手痒。你拍一张照片,是因为那一刻你眼睛里装下了一个你觉得好看的角落。这些反应都不带判断的。不是你评估了利弊之后做出的决定,而是你的一部分,不需要任何附加理由。
很多人现在提起“表达”这两个字,已经变成了一个沉重的动作。他们以为表达是“发言”,是“发表观点”,是“自我展现”,是“讲一个故事”,而这些事情往往需要准备、需要打磨、需要意义。而真正的表达,是不需要准备的。它不依靠素材,也不依赖技巧,它只要你在——在场,在感受,在你自己之中。
我们忘了表达最原始的样子:它是身体的动作。你紧张时会吞口水,那是你没法控制的。你压抑时眼睛会酸,那也是。你看到美的画面时,忍不住哇一声,那也算是一种表达。并不是每一次表达都需要语言,有时甚至你连自己为什么说这句话都不知道。它就是自己跑出来的,不请自来。
我们不是因为要“有意义”才表达,而是因为表达本身就有意义
你有没有试过,晚上睡不着,一个人躺在床上,掏出手机,不知道说什么,就随便写点东西。写着写着也不知道要给谁看,可你就是一行一行地打下来。然后你睡着了。第二天再看,甚至觉得有点矫情,有点羞耻。但那一刻,它确实安慰了你。那就是它的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会怀疑,自己这样写、这样说、这样记录,意义在哪里?有没有人看?会不会太碎?会不会太普通?但这些问题本身,其实来自我们被训练出来的那套工具理性思维,我们总想找“价值”,想找“目的”,可生命很多时刻,是不讲价值的。你流泪了,不是因为这眼泪能做什么。你呼吸了,也不是因为空气有什么意义。你表达,是因为你在那个时刻活着,你需要那个表达来确认你此刻存在。
表达有时候,是一种和孤独谈话的方式
一个人能否承认自己的表达没有听众,是个很深的问题。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说出去没有回应”的状态。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了“说了就要被回应”。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说话,其实并不是为了听到对方说什么,而是为了不让自己在那一刻崩溃。
那种坐在电脑前,自言自语地敲下一段文字的夜晚,你知道没有人会立即看到,你甚至可能根本不会发出去,但你仍然要写下来。是因为你不想让自己碎掉。表达,变成了你给自己撑住的一根钉子。这根钉子很细,可能也不会钉进别人的世界,但它让你不至于掉下去。
它是一种存在的提醒,一种对自我的召唤,一种让“我在这”的微弱讯号。哪怕全世界都没听见,你自己听见了。你听见你说了,你听见你在。
表达不是任务,不是社交手段,不是求生技能,它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自然动作
我们对表达的误解,是从它被“职业化”“工具化”开始的。一旦表达被赋予了“传播价值”“转化率”“人设塑造”“观点输出”的标签,它就失去了最初的呼吸感。
你没有人设要立的时候,你说出来的话才是你真的在说的话。你没有目标要达成的时候,你做的动作才真的属于你。表达如果成为某种“为了达成什么结果”的手段,它就变成了策略,而不再是自我。
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你小时候画画、写字、唱歌、念诗、拍照片的时候,根本没有人教你怎么做内容策划。你就是喜欢,就去做。那时候你不担心自己写的东西有没有深度,也不怕画得不像,也不在意有没有“观众”。那时候你才是真正在表达。
真正的表达,是不问成败,不问回应,不问是不是对的
这世界很多表达,是在说“我希望你能听见”,但也有一些表达,是在说“我说了,我就轻松了”。你可以选择哪一种都可以。但你得记得,表达的本能,是“说出来我才舒服”,不是“说出来你才懂”。
如果你现在很卡,说什么都觉得不顺,说出来也觉得没意义,那可能是你太想让表达“有用”了。你给了它太多任务。你希望它帮你赚钱,帮你证明自己,帮你找共鸣,帮你获取反馈,可表达本身其实是不能承担这些重任的。它不是工具,它只是你的一部分,就像手指、心跳、鼻息那样,你需要它,是因为你是人,不是因为你要靠它做什么。
所以,不如现在就写下几句话,不为了什么,也不管有没有人看见。你甚至可以写一封信给小时候的自己,写一首不押韵的小诗,写一个梦里看过的场景,写一段你一直没敢说出口的心情。它们不需要被欣赏,不需要被分享。它们只是你和自己之间的一次呼吸。
让表达,回到它本来的位置。不是任务清单里的事项,不是朋友圈的展示栏,而是你活着的证据,是你此刻的反应,是你在风吹过来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张开了嘴。哪怕什么也没说,也无妨。你已经表达了你此刻的状态,这就够了。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