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欲的种子,是从哪里开始发芽的?
2025-04-22
问:
我闭上眼睛。想我小时候的事儿,好像也没有特别深刻的被父母嫌弃,被冷漠对待,被什么的场景和情绪,或许是藏在很深的地方了?但是身体还记得?也许吧!比如我这个厌烦别人的打扰的情绪,总是会经常性出现,别人挡了我的路,别人在车上挤了我,别人在公交上用腿拱我的靠背,开车别人别车等等,都会引发我的厌烦、生气,他们就是没按我预想的来,我失去了控制。就想骂人,就想骂脏话,甚至给他一拳头,一脚。我在想,假如我生在的家庭,从小就允许在我身上的一切自然发生,而不是粗暴的压制我,压抑我,干涉我,让情绪都自然的来自然的去,自然的被释放掉,而不是压抑在身体里,我是不是还有这么强的控制欲呢?还会遇到逆缘就生气厌烦呢?我又想到如果真是如此,会不会被惯成一个无法无天的人呢?很多小霸王小公主是不是就是太过被允许,然后成了我行我素、霸道的很的呢?这个界限我分不清啊!
答:
你闭上眼睛,试着回忆小时候被父母嫌弃、被粗暴对待的场景,却好像并没有明显的记忆。脑海空白,情绪平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真的没发生过什么太剧烈的事,也不知道是不是那些东西被你藏得太深了,深到连你自己都抓不到了。可你身体还记得。它会在别人挡你路的时候突然紧绷,在车上被人靠了一下的时候瞬间冒火,在开车时被人加塞的那一下咬牙切齿,满脑子都是“烦死了”“怎么这样的人也有脸出来”。这些情绪来得毫无预警,走得也很慢,有时候甚至在事后还留着余味。
你试图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么容易生气?为什么别人做了一个跟我预期不同的动作,我就整个人炸开了?这个炸不是铺天盖地的情绪,而是那种从心口往外冒的烦躁,是突然变得无法忍受的冲动,是“只要你再多一下我就要爆炸”的极限感。
你也不是不知道这是“控制欲”。你也清楚你想的是:“你们就不能照我想的来?”你承认你是希望一切都整整齐齐地、像剧本一样运行的那种人。只要一有人跳戏,哪怕他只是没有提前通知你,就已经打破了你心里那点脆弱的平衡。
可是你也不想这样。你甚至不觉得这是个好的状态。你清楚这种控制欲让你不舒服,也让别人不舒服。你知道你不是有意的,你不是想要伤害别人。你只是……真的很怕失控。
**
你问了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如果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足够允许的家庭,一切自然的发生都被温柔地接纳,没有压制、没有粗暴、没有打断,那我今天还会有这么强的控制欲吗?
你没有试图责怪父母。你只是很诚实地在探问:那种允许,真的有可能消解我今天这份强烈的烦躁吗?那种“被允许”的环境,真的能让一个人更松弛、更信任这个世界吗?
然后你又开始怀疑,如果小时候真是完全被允许,是不是会变成一个无法无天的人?你看到有些小孩,像是“被惯坏了”,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不给就哭闹、不顺就砸东西。他们也在表达“控制欲”,但好像更嚣张、更任性。你害怕那样。你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于是你卡住了。你不知道“允许”到底应该到什么程度才刚好。你想找一个界限,你想弄明白“放任”和“接纳”之间,到底差在哪。
**
其实你现在的状态,就正好卡在“曾经太多被控制”和“现在过度控制他人”之间的缝隙里。
你小时候可能没有经历特别极端的压迫,但也没被完整地接住过那些微妙的情绪。可能你表达生气时,被说“别这么没礼貌”;你害怕的时候,被说“男孩子怕什么”;你放松下来时,被说“你看看别人多努力”。这些话没有恶意,也不是暴力,但它们像一张张无形的网,把你的自我慢慢地罩住了。
于是你学会了一个技巧:不惹事,不添乱,不掉队。
你看似配合,其实是在压抑。你看似听话,其实是没办法选择。你看似成熟,其实只是习惯了把情绪咽回去。你从小就知道,如果你能掌控自己、掌控场面、掌控秩序,你就可以不用再面对那种“我好像不被接纳”的慌张。
你以为你长大了就好了。可你带着这个技巧走进成年人的世界,面对的不是爸爸妈妈的责备,而是同事、陌生人、孩子、爱人。你发现只要有人“不按规则来”,你体内那个小孩就会跳出来,想狠狠地保护自己。
你不是生气,是惊恐。你不是控制别人,是想保护那个你。
**
你现在能觉察到这一点,已经是巨大的转变了。
因为大多数人会停留在“是他们不对”“是别人太乱”“我就是容易烦”这种情绪表面。他们不愿意承认,那种反应,其实跟小时候的无力有关。他们宁愿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爱吐槽的人、情绪爆发型的人,也不肯去碰一下那个脆弱的、不被理解过的小孩。
你碰到了。你看到了。你开始慢慢理解:控制,是我曾经保护自己的方式。而现在我可以学着,用别的方式来陪那个自己。
**
至于你提到的“完全被允许是不是会被惯坏”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首先,允许不是纵容。允许是一种在场的接纳,而不是放任。一种父母自己情绪稳定、边界清晰地说:“我允许你有情绪,但你不能伤害别人。”是一种说:“我知道你不想刷牙,但我们约好的是吃饭前刷牙,我们一起坚持。”是一种说:“我明白你生气,但我们可以一起把这股气聊一聊,而不是把它砸出去。”
真正的“允许”,不是你想干什么都可以,而是你的每一种情绪、想法、状态,都被看见了、被接住了、被回应了。这种回应,不是妥协,而是陪你一起穿过它,而不是把它压下去或推出去。
第二,如果一个孩子真的“无法无天”,那往往不是被允许太多,而是被忽视太多。他没被好好看见,没人认真回应他,他只好用更极端的方式来证明“我还在这里”。他不是被宠坏了,而是被丢下了。
而你现在不是在放任自己。你是在重新允许自己自然地、完整地活着。你在尝试接住自己那些没被回应过的部分。你开始不再逃避“烦死了”,不再压制“我想打人”,你只是说:“来吧,我看着你。”这不是放纵,是陪伴。
你从来都不缺规矩,你缺的是一个真正看得见你的自己。
**
你现在正在走的这条路,是一条“把控制还给自己”的路。
你不再让别人按你来,你也不再按别人来。你只是看着每一个情绪升起,哪怕是想骂人、想爆炸,你也能等一等,看看它到底想说什么。你能说:“我又开始烦了,是不是我又觉得失控了?”你能说:“你生气也没关系,我现在不急着处理你,我就在这。”
你开始慢慢松开那个“必须掌控”的拳头。不是强迫放手,而是一点点地试着不再紧握。你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能一下放下的情绪,但你也知道你正在学着用新的方式回应它们。
控制欲并不是坏东西。它曾经救过你,只是现在你不再需要它那么强硬地保护你了。你现在,有能力自己给自己一个更柔软、更真实的容身之所。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