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对认真是有执念的,你呢?
2025-04-25

问:

我对认真是有执念的。

当我看到孩子不认真做作业就会气涌上头。

当我看到孩子不好好睡觉就会恼怒。

当我看到孩子吃饭还玩的时候就会生气。

当我看到孩子起床不刷牙就会生气。

当我看到孩子上了厕所不冲马桶就会生气。

当我看到孩子尿尿弄的马桶边沿都是就会生气。

当我看到孩子扫地不认真就忍不住说他。

当我看到孩子玩我手机弄的到处都黏糊糊的就会说他。

等等。

我看到了我对认真的执着。

这个执着其实是对着那个压制着的我的,你要认真,你必须往前奔,你不能停下来,你得严肃,你不能活泼,你不能调皮,你必须一本正经,你要上进,你得奋斗,不然就完蛋了。

我想起了高考考场,进去看到开头的题有难度,瞬间脑子空白,脑子里只剩下两个字:完了,完了,完了。

这也是我过于压制自己,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犯糊涂,不允许自己邋遢,不允许自己娱乐,不允许自己不完美,产生的直接反应啊。

答:

你看到孩子不认真写作业,心里那股火一下就冒上来了。你也知道,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甚至你也知道他才几岁,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事事都懂认真?可你身体比你更快地反应了。你气,你恼,你忍不住想说一句,“你能不能认真点?”说完之后又会内疚,会懊悔,但下次碰见类似的场景,你还是会忍不住。

那不是偶发的情绪。那是一种深深的执念,在你身体里住了很多年。

你开始意识到,你对“认真”的坚持,已经不是一个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了,它成了你的标准,成了你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被认可”的隐形标尺。孩子不认真,就会引起你内心的反感;别人做事潦草,也会让你情绪起伏;哪怕是轻松玩笑的一句话,如果你觉得“不严肃”,都会让你从心底泛起波澜。

你以为你只是在要求“认真”,其实你是在保护一个曾经被强压着成长的自己。

你想起高考那天。你走进考场,发现题目比预期难了点,整个人瞬间慌了。你没有想着慢慢读题、放下焦虑、稳住呼吸,你的脑子只剩下两个字在不断滚动:“完了”。那一刻你不是一个考生,而是一个掉进恐惧里的孩子,一个早就习惯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误”的孩子。

你看到了,那种“不能出错”的要求,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你一路长大,都活在这个要求下。你不能懈怠,不能调皮,不能胡思乱想,不能对一件事漫不经心。你必须时刻提着自己,像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别人可能有松弛、消极、漫游的时刻,可你从不敢拥有。

你不是天生认真,而是你从小被逼着认真。

你小时候的很多兴趣,也许只因为一次“不够专注”就被打断。你做过的一些游戏,可能还没玩明白就被说“不要浪费时间”。你可能只是贪玩晚了几分钟,就被贴上“没出息”“不求上进”的标签。你很早就学会了“如果我不收敛,我就会被抛弃”。

于是你开始对自己严格,对别人也严格。

你会对自己说,你必须做得好,你不能有懒惰的痕迹,你得用力,你要在意,要认真。这个声音在你心里越长越大,逐渐变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它有时候帮你取得好成绩,赢得赞赏,但也让你越来越窄,越来越不允许那些“本来就应该被允许”的部分存在。

你不允许自己糊涂,不允许自己马虎,不允许自己没精神,不允许自己混乱、低落、无序、散乱。你不能容忍自己有一刻不对齐。你被这个执念裹着,以至于你失去了对“活着”的真实感。

你忘了,人在有些时候,就是不想认真,就是想玩。

你忘了,有些事是不需要那么快搞懂的。

你也忘了,不是所有事都非要做得好才值得被原谅。

而现在,你的孩子出现在你面前,他把你的那些“不允许”一一再现:他不认真吃饭,不认真写作业,不认真睡觉,不认真对待卫生细节。他就那样自然地、不自知地呈现出来,带着孩子那种天生的玩性与无所谓,带着对当下的全然沉浸,不管结果会怎样。

而你受不了。

你不是受不了他,而是受不了你自己身体里那个曾经被勒住的小孩,看着别人可以活出那种你当年没有资格活出来的自由。你气的不是他不认真,是他不认真却可以被允许。而你当年,是不可以的。

你没有得到过那种“你现在这个样子也很好”的允许。你从小接受的是“你要好好努力,你要认真做事,你要争口气,否则你就完了”。你把这句话听进去了,信了,然后你变成了一个特别努力的人,一个认真对待一切的人,一个怕出错的人。

你后来开始以为,这就是对的方式。

但你心底有一块地方,一直都知道:那不是你完整的样子。

你也渴望在某些时刻放松。你也渴望无条件地被爱。你也渴望在一团糟的状态里,还有人说你“没事啊,就这样也挺好的”。你也渴望,在做错事的时候,不是被训斥,而是被抱一抱,说“你是不是太累了”。

你不是不需要温柔,你只是太早学会了伪装成不需要。

所以你才会一遍遍地在孩子身上触发那股愤怒。你以为是他不配合,是他不负责,是他不体贴。其实是你身体里那个早就筋疲力尽的小孩,在用气愤发出求救信号。他想说,你看他多轻松,他可以不认真,而我为什么不可以?

你看懂了这一层之后,你不会马上就变得不生气了。你也不会一下子就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笑脸相迎。不是那样的。你还是会生气,还是会说话,但你多了一点柔软。你知道你在气什么,你不再误伤。

你开始学着对那个小时候的自己说话。

你说,对不起,我以前太怕你被人否定了,所以我把你藏起来了。我以为让你变得认真,你才安全。但我错了。你值得被爱,不是因为你认真,而是因为你本来就是你。

你说,从现在开始,哪怕你偶尔不想努力、偶尔想偷懒、偶尔想发呆、偶尔想调皮,我也不会再打压你了。我会在旁边陪着你,允许你那样活一会儿。我会告诉你,没关系,你还是我。

你说,这一次,我想让你回来。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