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被全然允许的活一次,很好!
2025-04-25
问:
当我回望那个小时候不允许玩,不允许看电视,不允许有很多快乐时刻,不允许犯错,不允许考试不好的小小的柔弱、可怜的身影的时候,我对着他说,你安全了,你长大了,你不用压抑了,你可以玩,你可以看电视,你可以快乐,你可以犯错,你可以考试0分,没关系的,不要紧,我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宁静、安定、平和朝我袭卷过来,好舒服。
被允许的感觉,被允许如其所是存在的感觉,真好。
答:
有时候,我们并不是活在当下的年纪,而是活在某个早就冻结的年龄里。你以为你已经三十岁、四十岁了,可你在很多瞬间流露出来的情绪、反应、压抑、急躁,那个力道,它其实不属于一个成年人。它属于一个早年就学会了收起自己的小小的孩子。
你坐在那里回望,那个小时候的你,瘦瘦的,怯怯的,眼睛里藏着亮光,又小心翼翼地观察大人的脸色。你记得那个时候,电视不能看,作业要一笔一划地完成,考试如果没有好成绩,你就得面对质问,或者沉默,或者冷眼,或者威胁。你不是不想玩,而是你太早明白:玩了就意味着不努力,不努力就意味着失败,失败就意味着不被爱。
你很早就背上了这个逻辑链,它没有人教你怎么解开。它只是像空气一样,年复一年地环绕你,直到你以为这就是人生的常态。
你开始认真。开始上进。开始约束自己,控制自己。你把“不能出错”刻进了反应系统里。每次面对不确定的局面,你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做错了”“我是不是不够好”“我是不是完了”。你不是思考出来这些念头的,而是身体直接冒出来。
它不是你现在才有的,它是你小时候就已经种下的。
那个小孩,后来慢慢长大,戴上了成年人的外壳,穿上了规矩的衣服,变成了别人眼中懂事、稳重、有责任感的大人。可你心里知道,有些东西并没有真的长大。有个部分一直卡在那里。它没有哭完,也没有闹完,它甚至没有被好好听过。
直到有一天,你回头看了看他。
你没有责备他,也没有鼓励他去振作。你只是蹲下来,像一个温柔的大人那样,看着他,说了一句他从来没听过的话:
“你安全了。”
这一句,不是口号,是从心底流出来的一种温柔的确认。你说的是:你不用再小心了,你现在有我了。你不需要再提心吊胆,不需要再处处自省,不需要再拼命证明你是一个“值得被留下的好孩子”。
你开始告诉他:你可以玩,你可以看电视,你可以发呆,你可以犯错。你哪怕考零分,也没关系。你不需要完美才能被爱。你就是这样,也可以。
你说这些的时候,心里没那么多起伏。不是激动地哭,也不是深沉地恍悟,而是一种极度安静的放松。就像一条绷了太久的弦,终于断了,不再回弹。就像你一直提着的一口气,终于可以吐出来。
那一刻,你体验到了一种你过去从未拥有的感觉:被允许存在。
不是被表扬、被夸奖、被鼓励那种“条件性的好”,而是无论你什么状态,都可以在这里好好存在的那种“无条件的允许”。
你终于明白,为什么你一直紧绷,为什么你一直累,为什么你这么怕出错。不是因为你真的怕错,是因为你从小就被教会了:只有做好,才能被爱。
所以你才在长大之后,对“放松”特别警惕。别人说“放松点啊”,你听着就是一句空话。你会想:我哪能放松,我一放松,事情就完了。你不知道怎么松,因为你从来没被允许松下来过。
但现在你开始愿意尝试了。你开始愿意陪那个小小的你,走回曾经没走完的那段路。你开始在生活里创造一些“允许”的空间:你允许自己偶尔犯点懒;你允许孩子在吃饭时玩一下,不立刻训他;你允许自己下班之后窝在沙发上,不做任何“有用”的事。
你不是堕落了,也不是退步了。你是在疗愈。
你在让身体学会:原来轻松一点,世界不会垮;原来出点错,也可以活;原来什么都不做,也依然有价值。
你在一点点松开那个“必须努力,才能活下去”的信念。你在重新训练一个新的安全系统:不是靠控制建立的安全,而是靠允许撑起的稳定。
你慢慢地不那么急着把自己“修正”了。你也不急着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了。你开始愿意陪着他们“真实地活着”,哪怕那样很慢,很乱,很没章法。
但你知道,那才是生命真正的节奏。
你终于不再试图逃离自己。你开始回来了。不是回到某个状态、某个结果,而是回到那个可以和自己同在的空间。你陪着那个小时候的自己,重新学会信任。
你说:你在,我就不孤单。
你说:你哭也好,笑也好,都可以。
你说:我们不再躲着,不再装着,不再追着要成为一个更好的样子了。
我们就这样,活一次就好。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