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照见一个细微动机:逃进修行
2025-04-26

问:

此刻我刚跟小儿子吃完面条,算是午餐吧。

想起我要写的书,但内心有微弱的抵触。

我边接水烧开水边想,我写什么呢?再新设计一章吗?没有思路。那就将前面新设计的另外两章完成吧!看看今天有什么惊喜呢?

很明显的可以感觉到自己总在逃离当下,停在此刻,感受此刻一切的瞬间少之又少。

难怪禅宗讲:吃饭时吃饭,拉屎时拉屎,就是禅。理上明白,做到不易。

这颗猿猴般的攀缘心呀。

为什么我会抵触写书呢?心里答:因为他不是探索自己、开悟、了证大道,他不究竟,我要的是究竟,我要的是自由,我要的是解脱。

我意识说:写书也是修行啊,在写书上修行,比如此刻,你不想写,就老老实实地写下不想写的一切念头、感受,反观自省,不也是修行吗?

可是我总觉得这不是修行,我意识告诉我,这是,但身体的感受是,这不是,他们俩在吵架。

这就是修行啊,这怎么不是,你在检视你的念头、情绪、习惯、业力,并清扫他们,这怎么不是?

不是,不是,我要的是在探索中感受到无比的宁静、无比的自由、无比的解脱,或者是照见自己后产生的欣悦感,可是写书拿不到这个啊。

哦,原来你是想逃进片刻的宁静、自由、解脱、欣悦里去是吗?

是的。

因为过往我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沉重里,感觉胸口一堵就是一整天,没有片刻喘息的空间,所以我在文字里,在探索里,在念咒里,去逃到那个短暂宁静的空间啦。

你把修行狭隘化了,你搞错了,你执着了那才是修行,所以你会将其他所有事都当作逆缘,一旦打扰到你自己认为的修行,就会愤怒,就会反感,就会抵触,对不?

对呀对呀,就是这样的。

那这样呗,你每次开始写书前中后,哪怕细微的情绪起伏,念头驻留,你都随时停下写的书,然后描述、还原出来,去照见他啊!这样的话,不就跟你自己想要的修行合二为一了吗?

是呀是呀。就这么办。

答:

有时候,我们坐在一张桌子前,面前是一台开着的电脑,窗外是正午的光线,孩子刚刚吃完面条,在一边咕噜咕噜地喝水。
而我们却在心里打着退堂鼓。

“又要写书了吗?”
“又要面对一堆空白了吗?”

心里有一丝小小的抵触,就像衣角被什么扯了一下,明明没有痛,但总是走不快。

起身去厨房接水,听着水壶里水流的声音,心里也还在想,要不要新开一章?要不要重新设计点什么?
可思绪像锅里滚动的水泡,嘶嘶啦啦一阵响动,终究没有沉下来。

于是只好跟自己讲,既然没有新思路,就把前面已经列好的章节一点点填上吧。别想太多,今天会不会有什么意外的小惊喜呢?谁知道呢。

可是,就在这一个平平无奇的午后,我突然更深地看到了自己。

我看见,我其实很少真正待在此刻。
无论是写字,还是吃饭,还是接水,心总是早早飞了出去,飞向未来,飞向未完成的计划,飞向还没发生的担忧。
真正停下来,真正只做这一件事的瞬间,少得可怜。

禅宗说得好啊,吃饭时吃饭,拉屎时拉屎。
理上当然明白,可是做到呢?就难了。
这颗像猴子一样攀缘跳跃的心,永远不肯安静地坐一会儿。

为什么我抵触写书?
我问自己。

心里蹦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因为写书,不是探索自我,不是了悟大道,不是最终的自由解脱。

我想要的,是究竟。
是超越一切形式的自由。
是涌动着欢喜的解脱感。

可写书,不是。
它是过程,是劳作,是在世间沉重地跋涉。
不是终点,不是超脱。

但意识又跳出来说话了。

写书,怎么就不是修行?
你现在这一刻,不正是在反观自己的念头吗?
你一边不想写,一边又在检视自己的情绪和业力。
这难道不是最真实的修行?

理智上,我点头。
但身体里,却还是有个地方闹别扭。

一边觉得,是啊,这也是修行。
一边又觉得,不是啊,我想要的修行,是那种通体轻松的宁静。
是那种一照见自己就涌出来的喜悦。
而写书,只让我感到负重。
感到又要啃一块硬邦邦的干面包。

这就是冲突。

意识在讲道理,身体在讲真实。
它们吵得不可开交。

可这不就是修行的真相吗?
不是在理想化的状态里找寻光明,而是在最琐碎、最杂乱、最痛苦的小事中,看见自己的执着,看见自己的逃避。

我这才真正明白,自己过去对修行的理解太狭隘了。

我以为,修行是坐在禅堂里,一呼一吸之间,心如明镜,光风霁月。
我以为,修行是念咒时,脑子里空无一物,只有微微荡漾的喜悦。

所以,我把那些体验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无意识地当成了“逆缘”。
只要有人打扰,只要有什么任务,只要出现不得不应对的世间杂事,心里就开始抵触、焦躁,觉得这不是我要的。

甚至连写书这件原本出自自己意愿的事情,都开始被我认定成了障碍。

于是我总是想逃。

逃到那个偶尔能够被体验到的、短暂的、像港湾一样的片刻宁静里。
逃到那些让我感到自由和解脱的瞬间。
逃到“修行”的标签下面,告诉自己,我是在修行,所以我有权利逃避世间的一切烦扰。

但真相是,修行不是逃到哪里去。
真正的修行,是不逃。

是当一件事情摆在眼前时,无论你愿不愿意,喜欢不喜欢,内心的波动是什么样子,都能老老实实地去面对、去接住、去承认。

写书就是我的修行。
抵触感就是我的修行。
懒惰感就是我的修行。
对“这不是我要的修行”的抗议本身,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它们全是镜子。
镜子里照出的那个躲躲藏藏的小我,那个一心想逃避、不想受苦的小我,才是我真正要看见、真正要转化的。

原来我不是在寻找什么终点式的自由。
我是在寻找一个永远可以安住的当下。
而这个当下,从来不是靠逃进一段短暂的愉悦感里换来的。
是靠一次次的停留,停留在不舒服里。
停留在烦躁里。
停留在没灵感里。
停留在对抗和逃避的正中央。

就像现在,我在写这篇文字。
写着写着,又有一阵厌倦感升起来。

以前的我,可能会马上找个理由中断,去倒杯水,去刷一下手机,去翻翻无关紧要的网页。
而现在,我知道了。

这一点点的不耐烦,一点点想要逃开的念头,就是我的道场。
我不用急着推开它,也不用急着压抑它。
我只需要停下来,感受它,描述它,记录它。

在记录的过程中,我就已经在照见自己。
已经在清扫自己的心。

也许,真正的自由,并不是“终于没有情绪了”,不是“终于可以安心写作了”,
而是——
哪怕有情绪,哪怕烦躁,哪怕千头万绪,哪怕一万次想逃,
我依然可以待在这里,温柔地陪着自己,陪着这颗永远跳动着、挣扎着的心。

不是压抑,不是控制,不是强行积极,而是允许自己所有的真实存在。

写书变成了修行。

修行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名词,而是一种不断回到自己的练习。

每一个停笔的瞬间,
每一个敲字的迟疑,
每一个不耐烦的小动作,
每一个偷懒的借口,
都是可贵的镜子。

如果你也在写作,或者做着任何一件你心里抗拒的事,也可以试试这种方式。

不要逼自己一口气写完,也不要用意志强行碾压。
当你想逃的时候,停下来,真实地记录下那一刻你的感受。
写下你身体里的感觉,写下你脑海里飘过的念头,写下你想逃离的冲动。

让文字成为你的照见。
让每一个念头,每一场逃避,每一次回头,都成为修行的一部分。

到最后,你会发现:
写书不是任务。
做事不是负担。
活着,也不是一场苦役。

一切,只是回家。
回到这一刻。
回到呼吸里。
回到自己身上。

而每一次老老实实地回到自己,哪怕只有短短几秒,都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是给自己的一个最温柔、最真实的礼物。

哪怕只是一次微小的回头,也好过一生都在路上奔波,从未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