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孩子去朋友家玩引发我的愤怒的最最最深处
2025-04-26
问:
苦水里泡大的人,见不得别人的好,别人好了、舒服了,自己就不舒服,好像只有看着别人不舒服,这么别人,才能让自己好受点。这是为什么呢?
刚在准备晚餐配菜的时候,想到我老大去了朋友家,他们一周三次去,周末孩子还去,我心里就生气,然后刚就在脑子里反复上演这个场景,他在朋友家看电视,吃人家的,喝人家的,把人家的饮料不经人家允许就拿了喝,这让我很不爽,总觉得亏欠了朋友,另一个对孩子这种没有分寸的行为我也生气,然后就反复在脑子里上演着,回来得让他把周末的语文学习视频看完,本来准备放他一马的,因为这个周末就一天,他还要玩他的游戏,还要扫地,还要洗碗,还要吃饭,还要洗澡,还要洗袜子,9点就得睡觉,很明显时间不够,我就打算心慈一点不叫他看视频了,然后想到他不听我的话又跑去朋友家,就想算了,任务还是必须得完成,心里才觉得平衡,不然就还是觉得气。
但反过来一想,如果我是现在的他呢,我是不是希望不被父母束缚、控制的太狠,我也想周末有短暂的不在父母眼皮子底下的自由时间,我也一样。心里又稍微放下一些。
从这个事儿里,我看到我自己,就是见不得孩子玩的洒脱,去比别人家无所顾忌,而我小时候不允许去任何人家,哪怕去不远的亲戚家,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必须被喊回来,除非跟大人一起,在我印象里就没有去过别人家玩过,然后现在我见到孩子无忧无虑的跑去朋友家、他同学家玩,就生气,我是嫉妒吗?还是我在为不被允许生气?他的这个场景触发了我的小时候的若干次不被允许。不被允许敞开吃,敞开喝,敞开玩,所以轮到我孩子的时候,尽管我深知其痛,想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但是真的遇到这种场景的时候,我内心还是升起气愤。是不是这种气愤实际就是映照出我过去的气鼓鼓的那些时候,他是想以此呼唤我去照见,而不是真的对当下事儿气愤。
对的,大约是这样子。
答:
有时候,人们说,苦水里泡大的人,心眼小,容易嫉妒,见不得别人好。可当我们真正静下来,去摸一摸心底真正的质地,就会发现,事情远比这复杂,也温柔得多。
当你在厨房准备着晚餐,心里却涌起了阵阵不舒服的情绪——孩子去了朋友家,玩得自在,喝了人家的饮料,毫无顾忌。你的脑子里一遍遍上演着他的行为,生气,焦虑,不安,还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愧疚。你不是单纯因为孩子的“没礼貌”而气,也不是单纯因为怕欠了朋友人情而焦虑。更深更深的地方,有一股更早就存在的情绪,在被这个小小的场景撩拨着,翻涌着。
那是小时候的你,那个被无数次叫回家的小小自己。那个站在别人家门口,还没玩够就被父母叫回去的自己。那个小小的心里憋着气,不甘心,不服气,却又无处发作,只能气鼓鼓地走回家。
你记得的。身体记得的。你记得那种感觉:想玩而不能玩,想多待一会而不能,想敞开吃喝而要时时自觉,想做自己而被告诫要规矩、要体面、要收敛。那些收回去的手脚,那些咽下去的冲动,那些一次次不被允许的欲望,像一根根细细的刺,扎在心里,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钝钝的痛,一种一旦靠近就会本能防御的刺痛感。
所以,当你看到自己的孩子毫无顾忌地在朋友家玩、吃、喝,那个被压抑过无数次的自己一下子跳了出来。他在叫嚷,在控诉,在不满:为什么他可以?为什么我当年不可以?为什么我必须这么懂事、这么克制、这么小心翼翼?而他可以这样洒脱、这样无所顾忌?
于是你生气了。表面上是生气孩子不懂分寸,实际上,是心底那个曾经无数次被勒令回家的小孩,在为自己喊冤。
情绪总是有自己的来路。它们从不凭空而来,也从不无的放矢。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看见了情绪的影子,却看不见情绪的源头。于是误以为自己在为当下的事生气,误以为是孩子不懂事,是朋友家欠了人情,是自己没有把控好局面。
可是,如果你愿意停下来,坐在厨房的一角,哪怕手上还拿着削了一半的土豆,哪怕灶台上还咕嘟咕嘟煮着汤,只要你停下来,闭上眼睛,顺着那股生气的感觉往里走,你就能听见,那个小小的自己,在心里嘟囔着:“我那时候,为什么不能玩?为什么不被允许?”
这不是嫉妒,而是一种延迟了很多年的委屈和渴望。
小时候,我们无法质问父母,无法对抗规则。我们只能顺从,只能把不满吞下去,压成一口闷气,藏进身体的某个角落。可情绪从不会真的消失,它只是沉睡了,等着某一天,被某个看似无关的小事唤醒。
今天,就是这样的一天。
你看见孩子洒脱地玩耍,内心的那股苦涩就不由自主地涌了上来。你表面上是想规范孩子的行为,想教他懂礼貌,懂规矩,懂尊重。但深层的冲动,其实是想告诉小时候的自己:看,你不是太敏感,不是太爱计较。你的渴望,本来就是正当的。你也本该被允许,更自在地玩,更敞开地笑,更放心地去感受这个世界。
有时候,控制和规范孩子,并不是真的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让那个小时候没能敞开过的自己,在心理上获得一点点“补偿”。就像告诉那个小小的自己:“你看,我终于掌控了局面,终于不再被人随意指责了。”
但这也是一种误会。真正能疗愈那个旧伤口的,不是让孩子按我们的标准行事,而是回过头来,深深地抱住那个小时候的自己,告诉他:“对不起,那时候没有人允许你自由。但现在我懂了,我允许你,自由地哭,自由地笑,自由地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在厨房的一隅,在晚餐即将开始前的片刻,在所有情绪还没来得及彻底爆发之前,如果你能这么对自己说一句,哪怕只是心里默念,不需要声音,身体也会听见的。那些原本紧绷的地方,会慢慢松开。那些原本翻涌的苦水,会慢慢沉淀下来。
这时候你再看孩子,也许心里依然会有些波动,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理解。他不欠你什么,他也不欠朋友什么。他只是一个孩子,在体验他本该体验的自由,在走过他本该拥有的洒脱的童年。
而你,也在走过自己的疗愈之路。
不是一定要孩子学会分寸,你才能安心;不是一定要自己变成无欲无求的大人,才能不生气。而是允许这一切真实发生,允许内心那个曾经受伤的小孩,终于在今天,有机会被自己好好看见。
孩子去了朋友家,他很开心。他没有意识到你在厨房的焦虑和气愤,他脑子里啥也没想,只是简单地享受着眼前的自由。就像你小时候,也曾渴望简单地去享受,可惜被太早叫回了家,被太早收紧了心。
所以,这不是一场关于礼貌与规则的战争,这是一场关于自由与爱的修复。
允许自己痛一痛,允许自己记起那些不被允许的旧时光,允许自己在孩子洒脱地玩耍时,感到一丝丝嫉妒,一丝丝酸涩,然后,轻轻地告诉自己:“没关系,我懂你了。你受过的那些委屈,我都记得。现在,不必再苦着脸了。你可以哭,也可以笑。你可以好好地,活过来了。”
你看,真正的平衡,不在于孩子有没有完成任务,不在于晚饭是否准时出锅,而在于你有没有在这一刻,真实地,完整地,接住了那个曾经的小小的自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