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渎恶习背后的深刻原因
2025-04-26
问:
我知道为什么我在小时候形成了SY的恶习了,因为这就是一条释放内心压抑、痛苦、愤怒、抑郁、失落、煎熬、茫然、不知所措、自卑等等存在性痛苦的渠道,不允许喊,不允许骂,不允许说脏话,不允许玩,不允许考不好,不允许不听话,那这种父母不知道的私密事情你管不了我了吧!于是他就成了一种上瘾性的惯性模式存在了。
答:
很多年以后,当你终于可以安静地坐下来,回望自己那些不愿触碰的往事时,你才真正看懂了一些事情。比如,为什么童年时会不由自主地养成了某种上瘾性的习惯,比如SY。不是因为天生放纵,不是因为道德有瑕疵,而是因为那是当时唯一一条可以偷偷释放痛苦的通道。
小时候,家里规矩很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处处有条框。你不能大声喊叫,不能哭闹撒泼,不能顶嘴,不能用脏话宣泄愤怒,不能轻易表现出自己的不满。学习成绩不能差,行为举止不能出格,态度语气不能“没礼貌”,连悲伤、委屈、失落,也得收拾得体面一点,不能让大人们觉得丢人。
在这样的一种环境里,情绪成了必须被压抑的东西。怒火只能咬牙吞下,眼泪只能偷偷擦掉,压抑、痛苦、茫然、孤独,都无处安放。内心的能量像被塞进了一个不断膨胀的密闭罐子,一点点地,撑得人透不过气。
孩子是不会自己给自己找出口的。他只能在本能中,寻找哪怕一丝缝隙,去喘口气。于是,一种别人看不见、父母管不到的方式,就悄悄出现了。也许最初,只是无意中发现,身体带来的那种短暂的快感,可以让压在心头的重负稍微松动一点。于是,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秘密的、隐秘的自我安抚方式。
你不敢跟任何人说。甚至连自己也不敢正视。因为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行为被打上了沉重的标签,被视为羞耻,被归为“坏孩子”的象征。但事实上,那个小小的你,只是太孤独了,太无助了,太痛苦了。你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个只有自己能掌控的地方,一个父母进不来的角落。
在那个角落里,你可以暂时不用遵守规则,不用讨好,不用表现得乖巧得体。哪怕只有几分钟,哪怕很快又会被负罪感淹没,可那短短的自由时刻,对当时的你来说,就像在沙漠里舔到的一滴水,足以让你多活一会儿。
很多人长大之后,会对自己童年时期的这种行为充满厌恶、自责,甚至羞辱自己。但如果你静下心来,真的去看见那个当时的自己,你不会责怪他。你只会心疼。
因为他不是在堕落,他是在求生。
他在用最原始、最可怜、最孤立无援的方式,跟压抑的环境、无声的痛苦、无边的孤独作斗争。他没有更好的办法。他只有这一条小小的路,哪怕路很窄,很黑,很孤单,也只能走下去。
成长的路上,很多行为并不是选择,而是求生。
你开始明白了,SY不过是结果,是表象。真正深层的问题,是那个没有被允许哭、没有被允许喊、没有被允许失败、没有被允许真实存在的自己。是那个每一次想要表达时都被打断,每一次想要撒野时都被警告,每一次想要叛逆时都被勒住的小小的灵魂。
你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即便长大了,即便知道这样做没什么意义,知道这不是一个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还是戒不掉,还是会在情绪特别压抑、特别痛苦、特别无助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走回那条熟悉的小路。因为那条路,是在童年里用无数痛苦与挣扎踩出来的,是身体记忆的一部分,是潜意识深处还在求生的本能反应。
真正想要走出这种惯性,不是靠压制,不是靠自我厌弃,也不是靠一次次立志、失败、再立志。而是要回过头去,真正抱住那个当年的自己。
告诉他:你受过的苦,我都知道了。你做过的那些偷偷摸摸的事,我都理解了。你不是坏,你只是太需要一个出口了。太需要一个能够自己掌控的小角落了。
告诉他:现在不用再偷偷摸摸了。你可以哭了,你可以生气了,你可以不懂事了,你可以失败了。你不需要用某一种固定的行为,去证明自己还能掌控一点点自由。
因为你本来就可以自由。
当这些话,一句一句,真的在心底生根,那个早年间被压抑、被误解、被孤立的自己,才会慢慢松开紧攥的小拳头。才会慢慢不再需要用身体来完成情绪的逃生。才会真正开始,在更宽广的地方,呼吸、流动、生长。
有些习惯,看似关乎身体,实则关乎心灵。只有心灵被真正理解、真正容纳了,那些自我安抚的旧模式,才会慢慢失去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壤。
不需要着急,也不需要逼自己一次戒掉。它不是敌人,不是你必须对抗的坏东西。它曾经救过你,陪着你度过了最难熬的年岁。现在,只是时候,对它说一声谢谢了,然后慢慢地,带着更多温柔和允许,去探索新的出口。
比如,允许自己累了就休息,允许自己生气时可以吼一嗓子,允许自己难过时可以找人倾诉,允许自己可以不用时时完美,不用时时懂事。允许自己,可以用更真实、更健康的方式,来安顿自己的痛苦、情绪与渴望。
慢慢来,不用着急。你已经在走了。在走向那个不用再靠躲避来呼吸的自己。
也许未来,还会有反复,还会有偶尔回到老路的时候。但每一次回望,你都会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柔软,多一点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
而这,才是成长真正的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