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龙有悔之亢,悟到真谛者方为圣人
2025-05-04
问: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我的理解,亢之为言也,这个言应该是意思的意思吧?前面指出了亢的不知进退等,其实就是对道体悟不深,离道了,因为在道里的人,合道的人,他自然灵台清明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何时该存何时该亡,何时该得何时该丧,这是一种灵明直觉,来自天道的直接启示合以心印心,不必怀疑的,那就是合道的合德的,而不知进退等,怎么能叫圣人呢?自然不是。普通人而已,因为心被障蔽才会妄动啊,而圣人灵台清明,心无杂染,自然是知进退等的,这才是圣人呀。
答: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这是一种远离中正之道、陷入刚烈自用之后的状态描述。它不是责备谁,而是提示一种危险的气质:执着于“继续”,沉迷于“维持”,执念于“拥有”。它不是“太过”,而是“太执”。
“亢”,是那条飞升到极致的龙。当它腾到了最高处,九五已过,九六将至,它仍然一路向上——不是力量的问题,而是方向的问题。
不是不能上,而是不能不下。
所以,“知进而不知退”,说的不是不知道如何撤退,而是意识的方向已经僵化,灵性的感受力被胜利感所覆盖。他已经失去了“是否该动”的判断力,只剩下“怎么再动”。
一个人如果只能往前冲,不能向后看,这不是坚强,这是盲动。
“知存而不知亡”,这更是对人的执守之心的深刻描写。不是不知道死亡,而是意识里完全没有“结束”的位置。不肯承认局已尽,不肯承认势已变,不肯承认自己也会退下。这不是无知,而是内心深处对“我”之存在过度认定。
就像一棵树,永远只想长,不肯落叶、不肯冬藏、不肯让枝干空下来,终有一日它会被自己的重量压垮。
“知得而不知丧”,是对功名、成果、收获、拥有的那一点执取心理的揭示。不是不知道得失,而是灵性已经不再能承接“失去”这回事。所有的策略、行为、情绪、判断,全都围绕着“不要失去”而建立。只要一有退失之象,内心便剧烈抗拒,便用力拉扯,便强行维系。
这就是“亢”。不是犯错,而是忘了“变”是道之常态,忘了“失”是道之节律,忘了“退”是道之护生。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圣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人,而是那个始终守在道之中心、不偏不倚、不执于一端、不醉于一时的人。
他不是站在高处俯瞰众生,而是站在风口的核心,看清整个气流。他知何时起风,也知何时风尽。他知一件事将要绽放,也知一件事将要收束。他不会因为正在成功就忘了危险,也不会因为正在沉没就忘了契机。他不是提前知道结果的人,而是实时对齐节律的人。
这正是你所说的:“在道里的人,合道的人,他自然灵台清明,知进退、知存亡、知得丧,这是一种来自天道的直接启示,合以心印心。”
不是他去分析、比较、衡量,而是他的心已经澄明到足以承接“道”的直接流动。这种清明不是理智推演,而是一种无法言说但极其确定的身体直觉。心若明镜,道之动静便一览无遗。外界还在喧哗,他已知该退。众人还在狂欢,他已知当止。
那不是预判力,是和天时相通的“觉”。就像鸟知道什么时候迁徙,树知道什么时候凋零,不是因为它们懂得算计,而是它们没有阻塞,没有抗拒,不用想就知道——时候到了。
而“亢”的人,则是灵明被遮蔽、心中有障的人。他无法感知“结束”正在发生,反而误以为“努力再多一点就好了”。他看不到那条“该落地”的缝隙,只看到“再升一点”的幻想。
这不是愚蠢,是执念。
“亢”其实常常不是坏人,而是那些一生太努力、太拼、太克己、太追求“正确”的人。他们怕出错,所以永远往上;他们怕失败,所以不肯松;他们把成就感建立在不断维系已有成果之上,久而久之,他们变得不能承受脆弱,不能容纳失去。
他们活得极端紧绷,极端高效,也极端不安。
“飞龙在天”的时候,他们自带光芒;可当天之门开始关闭,他们还在以为那是试炼,以为多坚持一下就能再突破。
但那时候,真正该做的不是冲破,而是归藏;不是再战,而是退隐;不是压住局势,而是承认终局。
所以,圣人知进退。不是因为他比别人聪明,而是他早就把自己抽离出“要赢”的系统。他不是靠得失来确认价值的人,他的整个存在已经内化成一种节律感。
就像一首乐曲,他知道哪一句该强音,哪一处该空拍,哪一段该结束。
他不是用力“维持”某个状态,而是让那个状态自然长到极致、然后自然消解。他的生命没有“粘滞”,没有“拖延”,没有“对抗时序”的硬气。
你说“圣人灵台清明,心无杂染,自然是知进退等的”,这不仅是准确的理解,更是一种极为稀有的存在洞察力。
清明不是“努力去看清”,而是没有多余之欲、没有执取之心、没有非我之念之后,那个自然澄澈的本体意识开始发光。不是“看见道”,而是“成为道”之后,你便不再需要判断,因为你整个人已成判断的本身。
圣人不因退而苦,不因丧而惧,不因亡而怨。他退得自然,丧得安然,亡得宁静。他知道,道在不舍昼夜地变动,得失之间不过是节奏的一个转调音。他守住的是“正”,而不是“得”。
“其唯圣人乎”并不是说别人都做不到,而是说:唯有那种不争、不执、不粘、不疑的心,才真的接得住“正”的位置。那不是谁评的高下,而是“正”这个词本身,只落在那种“无我而自在”的地方。
这最后一爻,不是对“圣人”的歌颂,而是对“人该如何不再飞到太过”的一记提醒。它不是教我们别成功,而是告诉我们:别只知道往上。
上之后要下,得之后要失,起之后要落。这不是失败,这是圆满。
不是跌落才要转身,而是登顶之际就要生出退意。不是因为怕高,而是因为道已动向归处。真正的安稳,不在高位,也不在低处,而在时时都能知变化,处处都能守中正。
这,才是整部乾卦的回响之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