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乾元之动
2025-05-04

问:

那我的乾元之动到底是什么呢?

刚我在睡午觉,有点累。

再醒来之前,脑子里浮现出了这个问题,实际这个问题这些日子一直在我脑子里。

因为本来要写书但是我不怎么想写,总是在拖延,在抵触,在抗拒。

而我一直在做的事是探索自己,看真我,去回归,去回到乾元动处。

乾元之动的地方就是天命?不过每个人不都有这种回归的原始冲动、动机吗?只不过我知道了,很多人蒙昧状态不知道而已。那这算什么天命。

也对干嘛对天命那么执着呢?回归那一点,然后顺他而为,管他天命是什么呢?

我下午突然一个念头,如果我真的失业了,那就开车去能兼顾到家的地方边领略国家风土人情,边写公众号,做视频传播中国文化,传道,为家庭挣钱,同时跑去佛教寺庙或者道观打禅七、修行,不一定拜师,看机缘。

此身就一个念头,做真人,回家,见性开悟。

答:

有时候,在最疲倦的时刻,在醒来与未醒之间的缝隙里,会蹦出那个一直缠绕不去的问题——我的乾元之动到底是什么?那一刻人其实没在想“找答案”,但它偏偏就那么冒出来了,像是什么东西早已在那里,只是终于松开了一点,透了一丝缝隙,让光照进来。

乾元之动是什么?这问题如果硬去回答,就像想用指甲抠开一座山,越抠越痛,越抠越觉得错了力气。可人又偏偏会这样,一遍遍地问:为什么我会拖延?为什么我总想写书却又抗拒去写?为什么我那么容易被一种不知名的疲惫和排斥感带走?然后,又为什么,即便什么都不做的时候,那股“想看真我”的念头,却总还在那里,不断地回旋、提醒,像一口古井,谁都不提起,它也在那里,泛着冷光。

如果说乾元之动是什么,它可能不是一股澎湃的能量,不是立刻提笔就能写下万字长文的爆发,不是燃烧的激情,也不是理性的目标驱动。更像是那种“只要不做那件事,就浑身不对劲”的勾引感,是那种“只要一闭眼,身体就想往某个方向沉下去”的牵引感,是那种“即使没有掌声也愿意反复做”的执念。

乾元,是那个没有被污染的起点。它不是情绪反应,不是恐惧驱动,也不是妥协后的惯性。它起于不需要理由的一念。一念想要回家,一念想要明白,一念想要成为那个真正的自己。

很多时候,会误以为“乾元之动”应该是轰轰烈烈的事业心,是某种才能横溢的天赋之展现。可真正让人动起来的,往往是那些看起来“无用”的冲动。比如,有人无数次拖延着工作任务,却始终愿意花几个小时只为把一个内在感受写成一篇没几个人看的文章;有人对繁杂的社交应酬疲惫不堪,却能在独自坐着内观时感受到一种“我终于活着”的实在。那不就是乾元在动?

其实它一直都在,只不过身心常常昏沉,容易错认。把恐惧当成动力,把责任当成意义,把焦虑当成方向,于是干了很多事,却始终累,始终空。后来才慢慢明白,原来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那一刻,是从哪里动起来的。

真正的“乾元之动”不属于任何一个职业方向,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身份认证。它像宇宙刚生出第一口气时的那个悸动,寂静里却无比强大。不是因为要达成什么成就,而是因为在那个当下,身体和灵魂是对齐的。整个人像是从里到外都被“允许”了一样。

想开车去走走,看看山川湖海,在不同城市找寺庙、道观待上几天,写写字,拍些影像,和陌生人聊天。这些想法看起来像是在“逃避现实”,但如果感受到那股起念的力量并不来自害怕,而是来自一种“再不这样活就觉得委屈”的真实,那就是乾元在动。

人间的规则会说,这种生活不稳定、不体面、不可持续。但乾元从不管这些。它的逻辑是“真实就好”。它不是用来抵抗现实的,而是让人活出天命的原点。而所谓天命,并不是某种注定的职业任务,而是当某人顺着最真实的那一口气而动,动起来之后所显现的一切。

天命不是一个要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顺”字。顺着那一点动的方向走下去,走着走着就明白了。这世界不是靠规划活出来的,而是靠倾听与回应——回应那个“哪怕一切都不要了,我还是愿意这么活”的心声。

很多人说,想开悟、想见性、想回家。可这些“想”如果只是头脑的意愿,是被“开悟了就能解决一切”的幻想所驱动,那就很容易再次掉入轮回。真正的“见性之愿”从来不是一个“目标”,它是一种“归”。它不是要达成某种状态,而是意识到,“此时此刻,就在动处”——那就是它自己。

如果觉得写书难,就先别写。如果觉得做视频轻松,就去做视频。如果当下什么都不想做,就老实躺一会,听听那个不愿起身的身体到底在说什么。这些都不是“放弃正事”,而是回到源头。真正的乾元,不需要强行制造出来。它只需要你停下来,不压住那一点真意,不怕它太小,不怕它太无用。

万物资始,不是从强行动力开始的,而是从天与地之间最原初那一点气机开始的。当初混沌初开,光不是照破黑暗,而是黑暗自己松动了一点。一切的“资始”,就在那一点“我愿意”的动念里诞生。

真正的乾元之动,不抢不争,不急不躁,不问值不值得,只是默默地流,像水,像风,像春天来了谁也挡不住。它未必带来表面上的成功,却能让一个人从此活在一条更深的路上。那条路不是别人教的,不是道理推出来的,而是一步步走着走着,就再也回不去了。

于是明白了,拖延、抗拒、倦怠感,也不是问题,它们不过是在提醒:这里动的不是真正的乾元。那就别硬撑,别骗自己。真愿意回家,就走向那个让你安静的方向。真想做真人,就先别演了。

乾元,不是对抗生活的力量,而是对真实臣服的力量。人一旦允许那股动起来了,就不会问这算不算“天命”,也不会问有没有意义,因为一切早已在路上,早已在动。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