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疼的时候乾元在哪里?
2025-05-05
你说:“乾元来自于天地自然,而非人欲。”
这句话本身就已经切中了《易经》中乾卦最本质的那一口气。乾元是什么?它不是从人脑中编织出的愿望,也不是从情绪起伏中生出的妄动,它从来不是一种“想法”,而是更靠近一种气机,一种无可替代的原始动能——就像太阳升起那刻的悸动,像春雷乍响前那一点即将破冰的生气。它不言语,却真切,它不起念,却能带动一切。
于是问题来了:如果乾元不是人欲,那当我此刻头疼,这种身体上的不适,这种沉重、封闭、迟钝的状态之中,乾元在哪里?
这是一个极其真实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最疑惑的时刻:当自己陷入困顿,当身心俱疲,当整个人仿佛被痛苦封锁住的时候,那口天地之元的动力,还能在哪里显现?还能动得起来吗?
若从乾卦的层级来看,“潜龙勿用”正是指在状态未明、气机未显时的那种潜藏。而头痛,恰恰就像那种“不得其时”“未得其所”的身体讯号,它不是乾元消失了,而是乾元受阻了。乾元本不曾远离,它只是暂时被某种阻力包裹了起来,像是源泉之水被冰封在湖底,动不了、流不出,但并不代表它已经干涸。
你说“比如我此时头疼,乾元在哪里?”
它就在这头痛的感受之下。它不在头痛的“症状”上,而在你有没有愿意贴近这痛,进入这痛,而非逃避这痛的那一念之中。乾元不抗拒痛,不判断痛是否“该有”,它只是允许一切如其所是地流动。可人欲一上来,立刻就会说:“我不要痛”“我怎么还没好”“我是不是又废了”——这些判断,就是遮住乾元的那层雾。
若此刻头痛,先别急着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去掉痛”上,而是缓一缓,停下来问问:这一刻,我的身体真正想说什么?它是在抗议什么?是在堵住什么?是在提醒我什么被压抑太久?这才是真正通向乾元的入口。因为乾元不是“不痛”,而是“在痛中仍有自然的通道”。
乾元来自天地自然,而天地的“自然”从不回避苦乐冷暖,它只负责流转。正如天地运行有寒有暑,有风有雷,乾元不会只在晴空万里时才出现,它也在暴雨如注之中。
很多时候,正是头痛这样的状态,把人从惯性中“逼停”下来。日常太多运转、太多追逐、太多角色,我们一直在用力往外奔,直到身体拉响警报,用“痛”来提示我们:内在已经堵塞太久,你需要回来。头痛,是一种回来的信号。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提醒。
乾元从来不会离开,只是我们离开了它。我们陷入了念头、陷入了情绪、陷入了种种“我以为我该怎样”的错觉之中,而忘了自己真正的节奏。身体比头脑诚实得多,它总会在恰当的时候,用某种方式喊停。
于是你躺下来,闭上眼,放弃解释与评估,只是如实感受头部的钝、紧、跳、刺……感受那一片区域像被压迫的河道,也许有点憋,有点滞,有点不流。就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再加一个“我讨厌这种感觉”“我想赶走它”的念头,那股最原初的感知就会慢慢升起。它不起念,却能听到痛。它不说话,却能陪着那一团堵着的地方呼吸。
这,就是乾元在“头疼中”的回归。不是把痛驱散,而是把心放进去。不是硬要恢复状态,而是愿意承认:此刻的真实就是这个样子。
当你能贴近这份不舒服,不判断它、不抗拒它,乾元自然会在你之内缓缓苏醒。它像水那样柔,但也像水那样坚韧。哪怕只是一点点空隙,它也能渗透进去、慢慢润开。
你会发现,头痛并不是乾元的对立面。真正的阻碍,是你不愿接受“头痛这个状态本身”。你不允许自己躺下来,不允许自己失能,不允许自己此刻无力……这层层“不允许”,才是对乾元的切断。
所以真正的“回到乾元”,往往不是一个“奋斗目标”,而是一个“彻底允许”的过程。允许一切如其所是,不强求身体必须在什么时候恢复,不强求自己立刻高效产出,只是诚实地躺在那里,陪着自己度过这头痛的一段时间。
很多人讲“乾元之动”,讲得太过高远,仿佛它只能在意气风发时才能动起来。可事实上,最初的动机,往往是在最痛最累的时候才显得格外真实。就像你坐在椅子上,一整天写不出一句话、浑身难受,但忽然有一刻,心里跳出一句不带功利的念头:我只是想写下来,因为这是我真实的感觉。哪怕没人看,哪怕不完美。就是这个念头,是乾元微微转动的开始。
乾元不是太阳,它更像是地底下的火。你看不到它的光,却能感觉到它的温。它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回归——回到自己本来应该是的那个样子,不再挣、不再扛、不再扮演。
所以你说“乾元来自于天地自然,而非人欲”,说得太准了。人欲只会让人不断偏离自己,去争一场没完的输赢。而乾元,是当你真的无路可逃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一直被它安放着。
这世上没有一种头痛是无意义的,只要你愿意去听,它都在说话。有的说你太过紧绷,有的说你错过了自己的节奏,有的说你害怕放松……而听见这些,就是乾元的流入。
它从不远,它只是静静等着你放下那层层屏障。等你愿意不再控制身体,愿意让这场头痛走完它自己的流程,愿意相信即使不舒服,这个身体依旧值得被爱、被陪伴、被看见。那一刻,你也许仍然疼,但你不会再对抗。你已经回到了“道”的起点。
真正的乾元之动,并不辉煌,并不喧哗,它有时只是一句悄悄升起的:“我好像可以再等等。”它也许只是一个被允许的深呼吸,一个无声的躺下,一个放弃了自责的瞬间。
那时候你不会再问:“乾元在哪里?”因为你已经感觉到它了。它不是答案,而是你回到自己的方式。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做一个【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卡顿、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把它们写出来、说出来、变成你的语言系统。你不需要会写,只需要愿意开始。不做课程,不讲方法,只一起动手,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
如果你也想加入,就来评论区告诉我,或者私信【陪跑】两个字,我把你拉进来。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