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坤卦:上六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2025-05-05

上六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这是一幅极为震撼、又令人警醒的图景。龙者,阳之极象,至高而不可逼者也;战者,对抗也;野者,无主之地,不属中正之位。一个象征天地灵动、高贵潜藏的龙,竟在旷野之间搏杀,其血染地,混成玄黄,这不是胜利,而是败象之极,是道穷之兆。所谓“战龙于野,其道穷也”,并非指战败于敌,更像是失去了本来的位置和中正之道,脱离了该在的轨道,自然只能走到穷途。

如果理解成“不待在自己的中正之位了,想要从牝马变龙”,非常贴切。这种从坤顺之德中走出,试图僭越去成为阳刚之主的动机,看似进取、看似雄心勃勃,实则已偏离了乾坤应守之道。坤的极致并不是化为龙,而是“含弘光大,品物流形”,是在承载、在养育、在化成中成其伟大。如果要变龙,就已然不是顺。那便成了夺位,成了僭越。野战之血,不过是内道崩塌、位分错乱的外在显现。

血为何“玄黄”?这两个颜色并非随意而设。“玄”者,天之色也;“黄”者,地之色也。血本应是红,而今却是玄与黄交杂,象征着天地秩序的错乱、乾坤交战的剧变,暗示这场搏斗已经突破了阳刚与阴柔原本的边界,不再各守其位,而是混杂在一起,彼此撕裂。这并非自然之变,而是人为的动。若玄黄本该调和为太极,今却以战而交,就只能是相克,不得善终。

这爻的重点,不在战,不在血,而在那一点“僭”。如果说“乾”是自强不息,那么它的动,是天道自然的鼓荡、由内而生的应化;而“坤”是厚德载物,它的静,是广被无疆的承接,是包容万象的托底。乾不该急,坤不该躁。上六之位,阴爻处阴位,本为中正极处,是大成之终。此处若能守住,便是柔顺极致、万物资始之所。但一旦躁动、不甘、不服,便易生“战心”,欲与乾争天,于是下场便如“龙战于野”,误以为能取而代之,实则自乱其道。

从内心的角度看,这正是那种“我不能再忍了”“我应该站出来说话”“我必须有我的位置”的心理机制在作祟。如果内在的自我松动了自己的角色位序,从本该承接、滋养、引导的位置跳出来要主导、要掌控、要“做主”,那便等于舍弃了坤的自然之道。这不是活出了自己,而是从“自性”跳入“我执”,于是便有了战争。战争并不总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它首先起于心中。那场旷野之战,常常就在日常生活最平凡的情境中上演。

比如,一位母亲,当她的孩子犯错时,本来内心只是想承接、理解和陪伴,结果突然被孩子顶了一句,“你别管我!”她的内心震荡了,“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却这样对我?”她压了太久、顺了太久,如今要爆发,要从顺从中一跃而出,要主宰、要教训、要赢。这一跃,就是坤不守顺,便起战心。那一瞬,她的能量已经从承接变成了压制,从和谐变成了对抗。孩子不知何故已在反抗,母亲也已非顺者,这就是“龙战于野”,血起玄黄,原是天与地的冲突已在人间上演。

这一爻同时也显出,“顺”的极致反而藏有巨大的诱惑与试探。正因为它居于终位,已近功德圆满之时,反而最容易被“欲有所为”所诱惑。守成,比创业更难。不是没有力量,而是能否不动用那股力量。真正的大顺,不是无力,而是有力而不用,有道而不张,有势而不争。上六之所以“其道穷也”,不在于力尽,而在于一念执起,自舍其位。若能自知当止、守静不动,何至于血溅野地?

再回头看“战”这个字,细品其实有两层意味。一是外在之争,有敌对、有冲突、有暴力;但更深一层是内在之裂,是心意与本性之间的撕扯,是“我该不该继续忍?”“我为何总是被压?”“我凭什么不能上去?”这样的语言看似合理,实则正在走出正道。一旦“该”字兴起,念头就已动了,那颗本可以沉稳包容的心,也开始躁动。此心一战,天地玄黄也失位矣。

这一爻是给所有走在顺道上的人提个醒:顺,不是懦弱,不是无能,也不是消失。它是一种深知自己位序的庄重承接,是有道而不僭,有位而不争的无声化育。如果把顺误解为被动忍让,那便是未识坤之德体;若试图在终局之地再度发力,那就是舍顺而妄动。真正的大顺,能容一切不公、能化一切对抗、能守住每一个不被理解的深处。不是没有愤怒,而是知其愤怒不过是因道未深。知而不发,是德;发而不乱,是仁;不战而化,是圣。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不是失败的结局,而是内在错乱的征兆。当道失其守、德失其中,便不免于“玄黄”之变。本来天清地宁,如今却血染天地,不是天地错位,而是人失其道。这一爻的警示,不在力量的冲突,而在位序的颠倒。在大顺之中生出躁动,在阴柔之中硬要扮演阳刚,这才是最深的战心。

而倘若能从这爻中看出自己的影子,识破那种在看似隐忍之后突如其来的“我也要”的激烈之心,识得自己在何时何地开始忘了自己最初的位序,便有机会不必走到战血淋漓的那一刻。这也正是《易经》的慈悲之处,它不惩罚人,只以象示人:当龙都不得其位,终战于野,凡人若妄动,又何能不败?

如若身处上六之地,惟当自持、自照、自守,自心所动,不妄以为可夺天时。乾坤之别,不在人力,而在道之分位。坤有其伟大,正是因为它能接住一切动而不争的力量。真正的大顺者,不在战中争一高下,而在无声处涵养天地。这时的顺,才真正可贵如玉,沉静如渊,而无战可起,无血可流,玄黄交融为太和,不再是灾象,而是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