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2025-05-05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也。
至此,屯卦走到第四爻,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阶段。前几爻之中,皆在艰难中摸索,阴阳未通,动静失衡,而到了六四,态势终于趋于稳定,结构开始有序,形势逐渐明朗,“乘马班如”,一切开始按部就班,事物从混沌走向了协调。
如果理解成“乘马一班班有条不紊地去,远看就是娶亲之相”,其实是非常贴切的。这是一个群体行动的画面,有马、有列、有秩序,不再是之前那种独自急进、或是仓皇而走的状态,而是一种社会化、有组织、有共识的行动。
而“求婚媾”,这一用词也极具象征意味。婚媾者,阴阳交感也,象征着天地之道开始契合,事与愿和,人与人、人与时、人与道之间的缝隙开始闭合。不是“娶亲”那种男性主导的表述,而是“求婚媾”——彼此有所意愿,互相达成认同,合情合理而来。此时“求”而“往”,并非贸然,而是正逢其时,内外皆合。
“往吉,无不利”,是对前面“乘马班如、求婚媾”的结果判断。在《易经》中,“往”常带有试探性与行动性,它是从本位而出,向外有所作为。而在此爻,“往”却是成熟后的自然而然,并不需要过度用力,因为整体趋势与环境都已经协助你走向那个“吉”。
这种“无不利”的状态,不是事事都顺,而是时位人皆合,是一种势顺的象征,是在复杂之中完成了秩序的建立,在混沌之后出现了路径的明晰。
象传中对其评价为:“求而往,明也。”这是在讲,此时的行动,是基于明达的判断,是看清了趋势与节奏之后的应时而动,不再是凭热血,不是凭一时冲动,不是“见鹿无虞”的妄动,而是“乘马班如”的节奏感,是审时度势之后的择机进发。
若我们回望屯卦前三爻,可以看出一种逐步成势的节奏:
初九:“磐桓”,就是迟疑徘徊;
六二:“邅如”,是踟蹰不前;
六三:“即鹿无虞”,则是躁动冲动;
到了六四,才真正步入“明而动”的境界,不再是凭运气、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理明、道通、心定。
而这个“乘马班如”,也象征着一个人内在节奏与外在行为的协调——之前是想做却做不到,或者做了反而错。此时,不仅能做,而且做得对,做得稳,做得合时。
如果理解成“势头明朗,各方欢欢喜喜”,这几乎就是一个古人婚礼现场的写照。双方亲友到齐,吉时一到,鼓乐升起,红轿起行,一切都配合得刚刚好。你会发现,这并不是因为当事人有多聪明或多努力,而是之前的准备和等待到了一个“时”的节点,一切自然就顺了。
这正是《易经》里反复强调的一个道理:不是你决定了吉凶,而是你合不合时。
“求而往”,并非人人可得;“乘马班如”,也不是随时都有。它背后是你能不能在前三爻中守得住、忍得下、明得起,是你在“磐桓”“邅如”“纵禽”之中有没有保持住初心和节奏。
从生命的更深层来看,这一爻体现的是“动中见明,明中见吉”。是人进入了一种“觉而行”的状态。不是凭念头去追逐,也不是被动等待,而是内在的洞见与外在的环境达成了默契,内外交感,于是你一动,天地即应。
也可以说,这是人第一次真正体验到“天时、人和、地利”三者共振所带来的那种顺遂感。之前所有的失败、焦虑、等待、不确定,都像是为了酝酿这一刻的到来。
但别忘了,它之所以能“无不利”,是因为没有“违正”。这句爻辞之中没有写“利贞”,并非遗漏,而是已经自然“合正”,无需再强调“正”。这个“正”已经深深镶嵌在“乘马班如”的节奏感里、“求婚媾”的互允里、以及“明而往”的判断力里。
这是一种内在结构的通透——人在动之时,动机是明的;人在行之时,步伐是稳的;人在成之时,心中无染。不是靠硬扛、不是靠策略,而是一种从内心自然生成的“契合”状态。
你也可以把这一爻视作是从“成长之难”向“成熟之果”过渡的关键点。它不是终点,却是起飞前的那一瞬安稳,是整个系统首次协同运行的一次成功示范。
这时候的“君子”,也变得真正稳了下来。他不再是那个思来想去、进退维谷的人,不再是那个被鹿牵着跑、又犹豫要不要跟的那个,而是一个真正掌握内在方向感、节奏感、判断力的存在。
他动,是因为看清了;
他成,是因为顺势了;
他吉,是因为合道了。
这就是六四爻的“往吉,无不利”。不是因为外部突然变好,而是人自身经过前面三爻的煎熬、折磨、调适之后,终于在这一爻站稳了。
这一站,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扎根地面;不是强势前行,而是顺势而往;不是飞龙在天,而是乘马而行。
马是脚下的工具,是顺应的象征。乘马,不如乘心。心若不躁,马自安行。你看见鹿了,但你没追,你选择了等待,你在等待中坐稳了马鞍,排好了队伍,鼓声一起,你不需要动念,马就带你行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