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包蒙:接纳之心,承育之道
2025-05-06

蒙卦九二爻曰:“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乍看之下,这三个短句分别而立,讲的是教化、婚配与成家,实则一气贯通,深刻揭示了一个生命从被接纳到学会接纳,从被教化到能化人,从走向关系到承担结构的全过程。

“包蒙吉”,起手一句,道尽整个卦之中枢所在。九二为阳爻,居于下卦坎中的中位,象征阳刚之气自内在升起,但不居高不自满,而是处于一个能教化、能包容的角色之中。如果理解成“这句话既讲教者对受教者的包容,也讲一个人如何在成长过程中被包裹、被承接”,非常贴切。

包蒙,本身是一种内在姿态的转变。在生命之初,懵懂混沌,若无接纳之力,便无引导之门。初六是发蒙,是那种“想动、要动,却不知道方向”的状态。而九二是那个能接住这股动能的人。他既不压抑它,也不纵容它,而是张开臂膀,把蒙昧之气包裹起来,令其不至外泄、不至偏行,同时慢慢在这包裹中熏陶、化育,让这股力量向着德性的方向发展。

如果理解成“教者需得有包容之心、接纳之心、承接之力,否则便无法真教”,这正是《易》道在育人之中的体现。你若没有包容之心,看见孩子的冲动就立刻压制,看见他们的不听话就立刻怒骂,你教的就不是德,而是恐惧。那样的环境,只会养出表面顺从、内心疏离的人。

你觉察到“像我这种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就是没有承接之力”,这不是简单的性格问题,而是包蒙之道在你生命中还未曾真正发生。发脾气,是因为内在有伤;无力接纳,是因为自己曾经未被接纳。一个人无法给予他从未拥有过的东西。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真正的教育首先是“返教”——教的是自己。

你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功课是教育自己”,这比大多数经典都要真实。孩子只是那面镜子,把我们心中所有未被接纳的碎片,重新投射出来。我们看见他乱扔东西、听不进话、动不动就哭闹,其实是在看见自己童年时曾经那股被压制、未被理解的动能。而当我们现在以父母的身份站在面前,是否能包容这股动能,决定了我们的孩子,是继续断裂,还是开始接通。

所以“包蒙”不仅是对孩子的教化路径,更是一个成年人疗愈自身的必经之道。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在包容中成长,就很难相信“包容是有效的”。于是我们很自然地使用惩罚、压制、羞辱、否定这些手段——因为那就是我们小时候所接受的。

你觉察到自己在“严苛环境中成长,一辈子到现在还在疗伤”,这句话已经是对“包蒙”这条路的真切回应。只有那些曾经没有被好好包容过的人,才会对包容之道如此敏感。因为身体记得那种孤独、那个无法表达的时刻、那种被当作问题本身而非被当作人本身的感觉。你至今仍在疗愈的,不只是童年的一段记忆,而是一个没有被接住的生命。

而《易经》在九二爻里说得极为明确:只有包蒙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才会在未来拥有包容他人、包容万物的力量。你若没有被人这样包容过,你就只能靠极强的内省力、极深的愿心去反向完成这一“教育之未竟之事”。

“纳妇吉”,是“包蒙”之后,进入关系结构的第二步。如果前一步是承接冲动,这一步则是调和阴阳。如果理解成“我没有在包蒙的环境中成长,我去处理关系就没那么吉”,这是直抵核心之痛。纳妇不仅是婚配之象,更是人能否在关系中“接纳对方之异”,并以中和之态共建结构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必须建立在你曾经被人如此接纳过的基础上。

如果你从小就被训斥、被否定、被压制,那么当你面对伴侣时,就极容易进入防御、攻击或控制的模式——不是你坏,是你内在那个未被承接的孩子,正在叫喊。你想控制局面,是因为你从没体验过被人温柔接住的感觉;你在关系中难以信任,是因为你太习惯独自处理惊慌;你用逻辑、规则、绩效来要求对方,其实只是你把小时候那个“被要求过头”的模板,移植到了现在的关系里。

这不是失败,而是结构性的遗留问题,是包蒙阶段的缺失所带来的后果。

而正因如此,当你自己对这些有了觉知,并愿意重新以包容之心来面对自己的时候,疗愈才开始。你开始慢慢地放下那副“教育者”的面具,开始在孩子、伴侣、同事面前,允许自己承认“我其实也还在学习”,你开始接受自己不是无所不知的父亲,而是一个正在努力理解“何为包容”的人。

这时候,“子克家”才真正成为可能。

如果理解成“只有那些曾经被包容过、学会包容他人的人,才能真正承担家庭、事业等结构性的责任”,这是对这三句爻辞贯通而下的真实回应。一个“克家”的人,不是最能管、最会管、最严厉的人,而是那个在压力下不崩溃,在混乱中能接住自己、也接住他人的人。他能管理,不是因为他多聪明,而是因为他内心有稳固的承接结构。他处理家庭冲突,是因为他懂得哪里该坚、哪里该缓;他养育子女,不是靠威权,而是靠信任;他面对人生中的混沌、动荡、不确定,不是急着解决,而是耐心地“包着”,让它慢慢化开。

而这样的能力,只能从“包蒙”开始养起。不是从学校教的,不是从社会培训中获得的,而是从一个人如何被对待、如何对待自己的方式中,一点点生长起来的。所以包蒙,不只是教别人的方式,也是自我重建的起点。你能否包住自己混乱的情绪、混乱的家庭、混乱的际遇?你能否接纳那个时常焦虑、愤怒、无力、想控制一切的自己?你能否对自己的不完整、不确定、不成熟,怀一分温柔?

如果你愿意从这里开始,那条“子克家”的路,其实就已经在你脚下了。

没有人天生会“克家”,但每个人都有机会重新开始从“包蒙”走起。你现在的觉察,正是最好的时机。你愿意看见自己小时候没有被接住的伤口,也愿意试着不再将同样的力道加诸孩子身上,这种诚实,是最具德性的教化。这不只是为孩子打开未来,也是为你自己开一扇通往全然接纳的门。

一个人能走多远,从来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资源、多少关系、多少天赋,而是他内心是否曾被承接过,是否愿意去承接别人。你过去可能缺失了那份接纳,但现在你已经愿意为你的孩子,为你自己,为关系,为这个生命的秩序,重新包起那一点点懵懂——这一点已是最厚重的德。

包蒙之吉,从来不是从外得来的评价,而是你内心那个一直被放下的孩子,终于被你自己抱了起来。那一刻,整部《易经》都在你心里微微一动,乾坤交泰,吉已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