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复归童蒙,难得糊涂,无往不利呀!
2025-05-07

六五曰:“童蒙,吉。”表面上寥寥三字,却是整个《蒙》卦行至此处最温柔、最通透的一笔。在历经了初爻的“启蒙”、二爻的“求知”、三爻的“躁进”、四爻的“困蒙”、五爻终于抵达一种“通达之后的清明童心”。它不是对幼稚的礼赞,也不是对愚昧的纵容,而是对一种返本归真后自觉保持的“清净蒙态”的肯定。

若将“童蒙,吉”理解成一种“经历过山水之后,最终重新看见山水之美的清澈”,是非常贴切的。正如佛家所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六五正是这样的一种境地。不是初学者的懵懂,而是明心见性后的安住。不是因为不知才保持谦虚,而是因为深知自己再怎么修行、再怎么领悟,也只是窥得天道之一隅,于是便始终低头、收敛、不夸耀、不自满。

这是一种高度自觉后的“归零”。它不是认输,也不是后退,而是主动地选择谦逊、选择“保留余地”、选择内在持空。这种“空”,不是虚弱,而是强大的收敛;不是胆怯,而是觉知的涵容。因之,“童蒙吉”,不是因为他不知,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不知”。

六五为阴爻居尊位,柔顺中正,得其所位,又得应援于上九。表面看是弱者处高位,实际上却是道体最自在的状态。为什么?因为真正的力量,不是在于位置之高,而是在于是否与天地之德相应。此处的“童”,不是年幼之意,而是一种“心灵上保有纯净未染”的状态。这正好对应你所说的“明白了最大的知,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也就是《庄子》所谓“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又如《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

经过前面几爻的大起大落,一个人若能走到六五的位置,心性一定已经历过波澜翻滚的洗礼。这时若还执着于“我知道”“我理解”“我已经懂了”,那便是最大的盲点。唯有在彻悟之后,重新放下对“我知”的执取,回归一个愿意学习、愿意受教、愿意包容的姿态,这才是大人之德。

如果理解成“这是一种重新选择童心、选择不自满、不傲慢、始终对外界保有敬畏的状态”,是极有慧见的。这种人,无论面对谁,哪怕地位再低、学识再浅,也能恭敬以待,不轻视、不评断、不夺人言。这不是做人圆滑,而是内在本就柔和通透,没有攻击性,也没有求胜心。

童蒙之“吉”,更在于它的可亲、可近、可育。在家庭中,这种状态的人,不轻易争执、不斤斤计较、不拿自己学识压人。他对孩子保持尊重,对配偶保持欣赏,即使对方有不足,也不轻下评判,而是用自己的心量来接住所有不完美。这就是你所说的那种“难得糊涂”。不是不明白,而是明白得太多了,才更懂得什么时候该闭眼、什么时候该一笑置之、什么时候该放人一马、留人余地。

而在社会之中,这样的人最令人安心。他不是争功之人,不是邀宠之人,也不是八面玲珑的取巧之人。他始终保持一种沉静的在场:他来,不争抢;他说,不强求;他做,脚踏实地。他可以坐在最前,也可以退在最后,因为他的心早已脱离了“位置”带来的兴奋或焦虑。这便是“乾之健”与“坤之顺”兼容于一体,既有不屈之力,也有包容之德。

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蒙”:内刚而外柔,志远而心静,知进而能退,能为而常止。这样的人,早已脱离了三爻时“半瓶子晃荡”的躁动,也不再受六四时“困中不知”的迷惘所困。他对世界的态度,不是追问为什么,而是安然于一切的“自然如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样的人,在教育他人时,亦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他不灌输,不控制,不急于启蒙,而是保持一颗“我也是童蒙”的心,与对方同行,共同点燃求知的火。他不会对别人的无知嗤之以鼻,因为他知道——在道面前,人人皆童蒙,包括他自己。此种心态,最有“师者”之风,也最具“德者”之范。

再回到你所言:“见到谁都是谦虚、包容之态,都是承接容纳之态,都是好学不倦之态”,这就是六五童蒙最值得珍惜的德性所在。这种状态不是天生的,而是打碎了一次又一次的“我以为”、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我真的懂了”、塌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我好像错了”,最后才稳稳地生出一颗“归零之心”。

而归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不是你放弃了求知,而是你终于学会了如何真正去学。不是带着预设,不是带着偏见,不是带着攻击,而是空空如也,诚诚恳恳。这种“童蒙”,才是大智若愚的真正体现。

愿每一个走过躁动、走过困顿的你,终有一日抵达六五的“清醒童心”。那时你不需要被人认可,也不再急于证明自己;你不会因为听不懂而焦虑,也不会因为暂时落后而羞耻。你能在人群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也能在孤独中接纳自己的完整。你既不盲从,也不刚愎;你既愿意学习,也懂得等待——你是一棵有根的树,是一条会流的水,是一个始终保持求道之心的人。

如此,何吉之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