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讼卦: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2025-05-08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这一爻,所处理的,是一个处在变动与判断之间的位置。他并非站在讼争的起点,也并非最后的裁决者,而是一个承上启下、夹在中间、能动却又未稳的位置。因此,这一爻的“安”字特别重要,它不是天然之安,而是动中求安、危中立稳,是一种“知止而后安”的智慧。

九四为阳爻,居第四爻位,此位属阴,非其正位,且不居中,象位上已有“不中不正”之象。这一点若理解为“有冒动之象”,非常贴切。阳爻主动,其气欲上,而位置却非所宜,就如一个有力之人,被卡在了既不是始发点、也不是终结点的中段。他既不如初九之元始纯正,也不如九五之尊位得中,而是在一处模糊带、纠葛带上。

他往上,是九五,是阳爻之君,刚健而中正,主导正道;而九四自己也是阳,阳阳之间,无所承。无所承者,不能托上之志,下不应上,势必发生摩擦。从卦理而言,此为“不承”。而若下视,则有六三为阴,与九四成应,是上下相互牵引的力量。这便如现实中一个中层,有下属的呼应,有上级的刚强,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冲突,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容易卷入纷争。

“不克讼”,这句是明断。讼卦之本意,是解决冲突、辨明是非,而非制造争端。九四此时若起讼,若主动挑明矛盾,虽有理有力,但不合其时,不合其位,也不合道。不是谁强谁对,也不是谁理谁赢,而是看此时此位是否适于讼争。《易》一贯主张因时制宜,不主张执理任性。九四以阳爻居阴位,虽有执行之力,却无制度之权,上不被接纳,下虽有响应,也不能形成真正支撑,因此,“克讼”是不可能的。

“复即命渝”这句颇多歧义。若理解为“回来就能改变天命”,那便大谬了。更贴切的理解,是:若能回头审时度势、重新调整方略,即“复”;而“命渝”,是天命之所容、之所顺,是一种变通之后的合乎天道。渝字常作变义,此处不解为“违背天命”而应解作“变其行而顺命”。也就是说,这个爻位本来是有危险的,但如果能及时止讼、不再躁进,而是转回内心、守持正道,那么,这个命运便会因回转而得以安稳。

“安贞吉”,是最终的判断。安不是“舒适”,是“安于正道、不妄动”;贞也不是“顽固”,是“坚守内在的诚意与理则”。只有“安”与“贞”结合,才能转危为安、由动复静,获得真正的吉祥。这与乾卦中“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一样,强调的是君子守中待时,而非恃才妄动。

再看象传:“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这是对整句爻辞的总结,“不失”二字尤为关键。什么叫“失”?对天道之理的违逆,是“失”;对本分之位的错认,是“失”;对时机之错估,是“失”。而“复即命渝”,是因察知这些可能的“失”,而能自觉调整,不执不躁,从而“安贞而不失”。这已经不是一种行为判断,而是品格之判、内德之见。

若从现实层面理解此爻,是再贴切不过的中层人物之像:夹在上下一体之中,有动的能力,却没有决策权;有看见的能力,却不能独立成局。如果这个人自恃有才,妄起纷争,只会自取其咎。但若他能顺势承势,退一步观局、调和上下、守住本位、不争短长,就能在权力的夹缝中,找到真正稳健的力量。安于职责,守住德行,不僭越、不激烈,反倒能以柔驭刚、以静致远。

九四这一爻,是讼卦由冲突向转机的关键点。从一开始的初九之“有孚窒惕”起,讼卦一路推进至九三之“食旧德,贞厉终吉”,已是隐含警示。而到了九四,是第一次提出“复”的契机。它暗示:若讼争走到这一地步,还不退让转身,便再无转机。正因九四处于“变”的节点,它的选择格外重要。退,得命;进,失位。转,是功德;执,是过咎。

若从生命修行的角度来看,此爻极像人一生中第一次“起执”与“觉醒”的分界点。人在成长中,总有自恃能力、自认清明的时候,会认为父母、上司、师长皆不如己,会欲据理力争、否定他人。但若未得正位,此争不但无益,反为自伤。只有能觉察到这个位置的“无承”与“不中”,放下争理的执念,回到“安贞”的本心,才是真正的成熟。

不是放弃,而是转向;不是无力,而是知时。就像水流在山前若强冲,只会崩岸断流;若知绕行,则得逶迤而行、曲水通天。

九四这一爻,教人知止,也教人识时,更教人放下争胜之心,在无所承、未得正之际,先回本分、复守内命。所谓“复即命渝”,不是向命运低头,而是回到天命之中,用安稳、谦和、正直,化解所有欲争未遂之气。

这正是“讼”的极致教诲:理不一定要分,赢不一定是胜。真正的胜,是在纷争之前,先守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