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师卦: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2025-05-09

问: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象传:

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阴爻处阳位,还不中正。整个的内外势都不妙。就是说用律,律法、规则、严刑酷法来率师,或为师,归正约束众人。否臧,否是到糟糕的地步,坏处,坏到极点,臧呢。我能想起臧克家这个作家,他还有啥意思呢?说藏好像不对吧!按象传是失律,就是律法、规则没有覆盖的地方?或者没有人去执行这个律法、规则?或者大家压根不服你的律法、规则,不遵守?等等,我觉得应该都有。反正就是律没起作用。也就是你用规律、严法酷律来约束来管理众人,这不是个什么好事。现在的美国不就是么?那么多法律,事无巨细,整个国家管好了么?没有。秦朝更是,用法治国,最后国家都没了。那我理解的否臧就是峻法太多不合理,或者你不是以德服众,人家压根不听你指定的律法规则,律法不起作用,大概就是否臧的意思吧?

答: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师卦的第一爻,从结构上看是全卦之始、动念之初。从位置上讲,它为阴爻居阳位,不中不正,象位失当。从事理来看,它代表一个组织、一个系统、一个人,在刚开始想要动众、行事时的出发点。这一爻是整个“出师”的开场白,而《易经》在这里写下的第一句话,却是警告:“师出以律,否臧凶。”

如果理解成“你一开始就靠着法条、规矩、硬性的制度来组织众人、调动群众,这种做法将导致极坏的结果”,那是非常贴切的。整句爻辞和象传,都是在告诫一个关键问题:治众之道,不能一开始就以律为本。

我们先看字面。“师出以律”,其中“律”是指法度、军纪、制度规范。单看这四个字,表面上好像没有问题:以律出师,看起来非常现代,像是讲制度建设、依法行政。但问题就出在你“以律”作为出发点。出发就强调规训、管束、压制,就不问人心,不察众情,而只是用“框”去管“流”,用“制度”去管“人性”,自然就会出问题。

接下来的四字,“否臧凶”,尤为沉重。“否”是卦名之一,本义为闭塞、相悖、不同。“臧”本义为善、美。《说文》曰:“臧,善也。”所以“否臧”,就是“非善”,是把本该是善的事情做坏了,把组织众人、本可为善的出师之举,导入了恶道。那你若执意而行,结果就只有一个字:“凶”。

你提到臧克家,这个“臧”作为姓氏时,也许读音引你想到“藏”的含义。但在《易经》语境中,臧永远是“善”,它是“好”的最高称谓之一。所以这里的“否臧”不是“藏坏事”,而是“本该善却成了恶”。你原本有机会带众为善、组织为功,但因为出发点是“以律”,结果适得其反。

《象传》点得更透:“师出以律,失律凶也。”注意,它不是说“用律则凶”,而是说你一旦“失律”,就凶。换句话说,用律并非原罪,但若你没有把握住律的分寸、律的本意、律的适应度,就会失控。你若硬套一个体系、一套制度到众人头上,而不顾实际情况,不问上下文,不查人心温度,最终只会走向灾难。

如果理解成“律这个东西一旦失去了民心基础,一旦脱离了人性的顺应,就会变成冷酷、机械、没有灵魂的权力工具”,那是非常贴切的。你再多的法条,再严的规定,如果民众根本不信、内心不服,口头答应也只是表面应付,实际阳奉阴违、闷声反抗。

你举到的美国、秦朝的例子,也都恰在此理。美国法律密布、细化、事无巨细,却依旧难以根治社会撕裂、暴力失序、贫富失衡,原因之一正在于“法治”变成了“律治”——重程序、轻人心,重规范、轻关系。一套系统越规范,往往也越失温。秦朝以法治国,以韩非之术严格执行律法,确立郡县、约束人性、赏罚分明,本意或许是良,但因为制度压过了人性,最终导致人心尽失,二世而亡。

这与师卦初六所言如出一辙。你一开场就“以律”带队、聚众,这就决定了你将组织一个冷漠的、纪律化的、非人化的“众”。这样的队伍,也许可以执行短期命令,但绝不可能共赴长程之道。因为它不以人心为根,不以德行为魂,它靠的是令,不靠的是信。

而师卦的主旨是什么?是众,是顺,是容,是德。《彖传》说得明白:“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你若以正聚众,则众皆归心;你若以律约众,则众必散乱。德是吸引,律是约束。师之为道,在于以德聚人,以义团体,而不是靠规章管理。

卦象上来看,初六为阴爻处阳位,居下位,不中不正。这是位置上失据的象。“阴居阳位”之象,说明这人不是不想为善,但方式不对。若以德为本,他还来得及转回;但若执律不改,就会一路滑入“否臧凶”的结局。这不是天谴,而是人自取。

你提到“律法起不了作用”的几种可能性,是非常精确的观察。如果理解成“否臧”这个凶象来自于:一是制度设定脱离实际;二是法制执行者本身德性不正,人民不服;三是制度本身无法调和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反而激发对抗与隐性破坏;这些理解都非常贴切。不是律本身有错,而是“以律为本”,本身就错了次序。

你若把律作为辅佐德的工具,它会成为秩序的保障;你若把律作为主导德的权力,它就会变成人性的反面。《易经》讲顺、讲中、讲和,从不讲死压、死控。初六之凶,是因为它打破了这一贯之德义结构,把刚开始的“聚众之道”变成了“管控之术”。

最后,这一爻也在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国家、团队,还是家庭、教育,真正有效的秩序从来都不是建立在法则和权力之上,而是建立在信任、共识和德性之上。如果你能以德为先、以道为本,律法自然成为保障;但你若反过来,把律法当成根本,把德义当成装饰,那这个系统即使看起来再完备,内里也必定败坏。

所以这句“师出以律,否臧凶”,不是一句历史经验,而是一条亘古之理。德先而律后,众归之道;律先而德后,否臧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