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定位》,先在人心中落座,再谈市场的风起云涌
2025-05-24
《定位》这本书之所以被誉为营销领域的里程碑,不在于它教会人们如何做广告、定价或者制定营销策略,而在于它彻底颠覆了传统营销的认知起点。它首次明确指出:市场竞争的真正战场,不是在产品之间,而是在消费者的心智之中。
这是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洞见。很多人以为只要产品做得够好,传播做得够响,价格足够合理,就能赢得用户。但《定位》强调,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你是否在用户的心中占据了一个明确的位置。如果你的品牌、产品或服务没有在消费者的认知系统里“站住脚”,那你就不存在。这不是修辞,这是现实。
更进一步,书中提出,人类心智容量是有限的。消费者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在每一个品类中记住太多品牌。因此,你必须占据某个“词”或者“标签”。比如,沃尔沃在心智中代表“安全”,7UP代表“非可乐”,而“Red Bull”不是一个饮料品牌,而是“功能饮料”的开创者。
如果你无法成为第一,那就不要强行进入已有的战场。正确的做法,是另起炉灶,创建一个新的类别,或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重新定义自己。定位的核心,不在于你如何说服别人相信你,而在于你如何卡入一个空缺的位置,让自己成为那个类别中唯一的代表。
《定位》也挑战了“教育市场”的想法。它认为消费者并不会主动学习你是谁。一个有效的定位,必须建立在用户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上。你不是在改变市场的理解力,而是在顺应它。你要做的,是从用户已经熟悉的概念中,找到一个“比附点”,以最小的解释成本嵌入他们的认知地图。这就好比说,“我们不是最强的,但我们是最灵活的”、“我们不是可乐,我们是非可乐”,这些表述不讲道理,但能迅速唤起心智印象。
最终,《定位》的精髓,在于:品牌竞争的本质,不是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而是争夺用户心智中的“独占性空间”。这种独占,一旦建立,就像一颗在用户脑海中根植的种子,即使后来者的产品再优秀,也难以撼动。
这套思想的真正力量,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脆弱的竞争逻辑。当所有人都在比功能、比价格、比投入时,一个清晰而坚定的定位,反而能让你跳出战场,从认知层面“弯道超车”。它让我们意识到,语言的力量、词的选择、认知的位置,远比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优势更深远。
在信息爆炸、同质化严重的当下,这一思想依旧不过时,甚至更显珍贵。因为只有当你不再试图做“所有人的第二”,你才有机会成为“某一类人的唯一”。
这就是《定位》的本质:在心智之中,先到者为王。在市场之外,占位者生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