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261读《论持久战》,逐段分析-问题的提起第二-五段,细察毛主席语言及思想艺术
2024-07-12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

以现实经验作为依据提醒人们两种观点错的极具现实说服力

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

直接指出两种观点会导致的行动倾向。都是思想观念情绪支配的动物所想一定是现实所做

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

哲学角度评价提高了一个层次观察这种现象后面一句相当于针对大众的解释所谓主管片面都是比较哲学科学容易被人理解接受

抗战以前,存在着许多亡国论的议论。

抗战前的现实一种存在广泛的观点-亡国论

例如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如果抗战,必会作阿比西尼亚。”

举例两种亡国论的讲法一种武器角度一种类比另一个战败的国家-阿比西尼亚

抗战以后,公开的亡国论没有了,但暗地是有的,而且很多。

指出时事发展带来的变化当然也会变少一些更多的闭嘴不说话了,观望其实这种状态人类历史上无数次重演未来不明朗初期消极逐渐明朗一点消极减少怀疑变多看着越发明朗的时候消极怀疑变少又开始盲目乐观事业小有成绩马后炮有开始多起来历史无有例外

例如妥协的空气时起时伏,主张妥协者的根据就是“再战必亡”。

举例暗地里观点活生生的跟我们生活多么老百姓们就是这样的一股片面主观扑面而来

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来说:“在乡下一切都感到困难。单独一个人作宣传工作,只好随时随地找人谈话。对象都不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有兴趣。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讨厌极了。好在他们还不去宣传,不然真糟。农民对他们的信仰当然要大些啊!”

详细一个学生的非常朴实生动的反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底层弥漫的氛围看法片面自认为极对哪怕今天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类中国必亡论者,是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

毛主席亡国论并非专家学者的意见而是普遍存在普通乡民中间的是一种民意一种集体认识如此清醒的认识才有后面一系列正确行动普及宣传实际行动证明呼吁号召坚定人们信心传达信息气势情绪亲眼所见的行动普通见识狭隘的看法片面的人们逐步打消顾虑升起积极

这类人中国各地都有,因此,抗日阵线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妥协问题,恐怕终战争之局也不会消灭的。

对于亡国论的广泛性、持久性潜伏毛主席也有清醒认识这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人性的深刻理解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做好相应的应对之策

当此徐州失守武汉紧张的时候,给这种亡国论痛驳一驳,我想不是无益的。

点出驳斥亡国论必要性结合当前的现实一方面让人们更深刻的认识一方面给人们鼓劲打气

抗战十个月以来,各种表现急性病的意见也发生了。

另一种声音,毛主席称之为急性病很形象,很接地气

例如在抗战初起时,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

其中一种声音因为对敌人轻视产生的乐观情绪现实里普遍存在

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

点出人们游击战轻视问题这证明当时疑虑也是极为普遍的毛主席不能不提出来单独说一说打消顾虑迎来支持因为只有自己相信的事情才会接纳支持当时取得抗战胜利支持极为宝贵

他们不赞成八路军这样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认为这是“机械的”观点。

说实在即便现在很多人游击战表现出来轻蔑,甚至是极其阁主后台不少朋友留言表达这一观点何况当时对游击战的轻视在于他们认为那就是小打小闹那就是那就是侵占正规军的地盘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不明白全面看问题重要性没有游击战当时中国弱小的的情况下亡国几率或者当年的抗战多得多

上海战争时,有些人说:“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

举例一种说法外界过高的期待依赖心理

把抗战的前途主要地寄托在外国援助上面。

言下之意主动权他人手里未来极其被动未知

台儿庄胜利之后,有些人主张徐州战役应是“准决战”,说过去的持久战方针应该改变。

取得一点成绩之后某些人所犯急性病以偏概全假设毛主席他们没有极强洞察力极高的战略定力只怕最后的胜利来的那么也没那么相对

说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了,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

真是无知语言当然可以理解以我的见识站在当年那个时间节点可能不过是怀疑论不敢确定中国但又极其担心中国会亡就是不能笃定中国能胜以及如何取胜的途径就是毛主席伟大之处

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

难得就是取得胜利成绩时候不得意忘形始终冷静洞若观火

于是敌人是否进攻武汉,成为疑问了。

短视才会有此疑问

许多人以为:“不一定”;许多人以为:“断不会”。

这两种看法当时的中国底层社会只怕占据了绝大多数跟我一样一方面期待中国一方面担心着中国不确定因为眼界看问题必然现象

这样的疑问可以牵涉到一切重大的问题。

人们的看法议论涉及到的背后更高层次战术战略方面的考虑广泛的民意也会影响到决策者战术战略的指定因此主席必须紧迫高度重视的厘清这些问题决策者官兵们老百姓们,笃定亮堂起来

例如说:抗日力量是否够了呢?回答可以是肯定的,因为现在的力量已使敌人不能再进攻,还要增加力量干什么呢?例如说: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是否依然正确呢?回答可以是否定的,因为统一战线的现时状态已够打退敌人,还要什么巩固和扩大呢?例如说:国际外交和国际宣传工作是否还应该加紧呢?回答也可以是否定的。例如说:改革军队制度,改革政治制度,发展民众运动,厉行国防教育,镇压汉奸托派,发展军事工业,改良人民生活,是否应该认真去做呢?例如说:保卫武汉、保卫广州、保卫西北和猛烈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口号,是否依然正确呢?回答都可以是否定的。

提出系列涉及政治层面问题这些问题很重要他将直接影响战争走向所以毛主席很急迫句句直击人心句句都是老百姓的句句万众关心毛主席打算解决这些疑问期待不期待

甚至某些人在战争形势稍为好转的时候,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之间加紧磨擦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

这种思想应该国共两党内都有外部形式缓和时候开始内斗无论政党团体还是个人这种情形多么熟悉外部矛盾减弱或者消失内部矛盾尖锐紧迫起来前些日子看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明朝末年这样的情形多么常见最终处理不当左支右绌毛主席如果看到这一层点出来说服各方加强团结后果不堪设想

这种情况,差不多每一个较大的胜仗之后,或敌人进攻暂时停顿之时,都要发生。

团队或者都有这种倾向胜利时候容易得意忘形毛主席在此也是一种警示

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

毛主席风趣给他们取了外号让人印象深刻我想当时接受宣传的也应该有如此感受这样的语言表述有很强的记忆点

这些话,讲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是毫无根据、似是而非的空谈。

好像道理特别多都是人们看问题不全面导致但凡做一些功课所得出的结论不一样

扫除这些空谈,对于进行胜利的抗日战争,应该是有好处的。

毛主席再次点出写作论持久战因由这是更进一步指出问题现象之后提出的它使用应该表达谦虚并非疑虑

(五)于是问题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两种反向观点斩钉截铁的回答霸气自信

无论毛主席思想还是语言艺术都是极为精彩的值得反复揣摩学习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