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公布后,张桂梅、张雪峰式教育被批:不要站在高楼上,傲慢地指着大山
2025-07-04
读书依然是普通人最稳妥的向上之路
高考成绩揭晓时,无数家庭喜忧交织,无论分数高低,生活都不会因此停下脚步。读书的意义常常被拿来讨论,有人说学历无用,有人说考高分无用,但当我想到那些在大山深处翻山越岭去上学的孩子,想到张桂梅一遍遍跋涉去劝返被迫辍学的女孩时,我明白,读书对普通人依然是最稳妥的出路。
那些被嘲笑“没考上清北”的孩子们,也许已经完成了自己能完成的最远抵达。从没有一条路能保证抵达荣耀,唯有读书,让他们多了一条走向未知世界的桥梁。对于资源有限、选择有限的人来说,这条路虽然辛苦,却是真实可行的。
有些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有书读,而不是培养状元
在那些言语激烈的批评声中,很多人质疑张桂梅式教育没有培养出“清北苗子”,他们忘了,在很多地方,让一个女孩不被迫过早嫁人,让她可以继续读完高中,就已经是她们人生能看到的最大光亮。
在纪录片里,那个披着玫红色外套、每天翻山越岭去上学的女孩,最终被迫辍学嫁给了表哥。如果她的村庄也有张桂梅在苦苦守护,或许她的人生会是另一种结局。
不是所有教育都能培养出清北学子,但所有教育都能让孩子远离无知与困境,让他们有更多选择,哪怕是一次平凡的选择,都可能让他们摆脱被命运控制的被动与屈从。
高考是改变命运相对公平的“捷径”
高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但它能在公平与不公平交错的世界里,给普通人一次接近理想生活的机会。有人说读书无用,是因为他们站在不需要读书也能过得去的位置上。
那些嘲笑“高分无用”的人,往往忘记了自己站立的土壤有多肥沃,他们忘记了在大多数普通家庭里,孩子如果没有学历和技能,将连面对未来生活的底气都没有。
在纪录片《高考》里,甘肃的刘洋洋拼尽全力考上大学,背后是奶奶和叔叔不惜卖羊、贷款筹学费的支持,她不仅是为自己而拼,也是为支撑她活下去的亲人而拼。
教育在这里从不是理想主义的奢谈,而是全家人所有希望的寄托。
现实不该被理想的光芒遮蔽
张雪峰在被批“贩卖焦虑”时,也被忽视了初衷:他努力让普通家庭知道哪些专业更好就业,让那些经济条件有限的孩子少走弯路。理想和现实都值得被尊重,但当家庭资源有限时,稳定就业先解决温饱再谈理想,并非丢脸之事。
梦想从不高贵,能够带来安全感与稳定感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勇气。
站在高处,不该嘲笑仍在攀爬的人
曾有人写文章,批判穷人急功近利、追求免费,讽刺他们思维局限。但这世上最冷漠的事,就是站在高处,用自己的视角评判别人的苦难。
当有人努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时,不该被嘲笑成“功利”,因为他们只是想让自己和下一代不用被生活困住。他们要的不过是能买一件漂亮衣服、有一间温暖的房子、有一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
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成为自己的权利
钟芳蓉考上北大时,母亲说:“以后她的孩子不会再是留守儿童了。”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是无数家庭最真挚的梦想。
每一个努力翻越生活高墙的孩子,都值得被看见。每一个为了生活努力拼命的家庭,都值得被尊重。
不要在高楼上,指着大山里努力拼命的人笑。不要用站在优越位置的傲慢,否定那些用读书换来生存希望的孩子们。
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被困住,才知道走出去意味着什么。
那些在夜里挑灯学习、在晨光中奔赴考场的孩子们,他们只是想要一个更好的人生。他们不奢望成为名流,不要求走到巅峰,只是希望衣食无忧,家人平安,孩子们能和自己一起吃饭,而不是离乡背井。
这就足够伟大,也足够值得所有掌声。
写在最后
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在什么位置,知识与教育始终是让人走向更大世界的钥匙。批判永远是轻易的,理解永远是稀缺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看见那些在困境中仍坚持前行的人时,不苛责、不冷漠、不嘲笑。
愿每一个在山里努力走出来的孩子,都能在以后的生活中,笑着回忆自己曾经拼命读书的岁月,然后带着温暖与自信,照亮更多人的前路。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