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走到今日
2025-07-04
张雪峰的走红与争议,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学历内卷时代普通家庭真实的焦虑与渴望。
当他宣布可能暂停直播时,许多关注他的人都不舍,也有人冷嘲热讽,称他“割韭菜的刀终于被收回”。可我静静想了一会儿,发现他的出现与退场,远不只是个人沉浮的故事,而是亿万普通家庭在教育与命运之间痛苦拉扯的缩影。
张雪峰之所以被需要,是因为高考志愿与职业选择在信息差下成为一种“生存赌局”。
在中国,高考是无数家庭翻身的希望,却又因“七分考三分报”的魔咒让考生与家长陷入无措。面对3000多所高校、800多个专业,许多家长既没有信息渠道,也缺少判断力,既想给孩子更好的未来,又怕选择错误让孩子一辈子低人一等。张雪峰就像一位“带路人”,用他粗犷直白、极具个人色彩的方式帮家长和孩子做决策,哪怕伴随着争议,也因此被许多人视作救命稻草。
他的底气,来自于真实接触了无数“普通家庭”的困境,理解他们对“确定性”的极度渴望。
在直播里,一位来自偏远地区的父亲,用蹩脚的普通话向张雪峰请教志愿填报时,那句“老师,麻烦您帮忙看看,孩子能不能有个更好的未来”让人鼻酸。无数家长被迫用尽所有资源与情感,为孩子争取一个可能跳出原生阶层的机会,尽管他们未必懂得专业与兴趣、人生方向与就业前景之间复杂的平衡。张雪峰用他的经验积累和直白建议,给予他们一种“至少不被信息差坑”的安全感。
他成为“风口上的人”,也踩在了信息差红利与教育焦虑交汇的节点上。
志愿填报行业从默默无闻到年产值数十亿,是社会竞争与学历内卷催生的必然。张雪峰顺势而上,用课程、咨询、直播、图书、研学旅行等不断延伸商业版图,获得了财富和话语权。但他的财富积累并不意味着虚伪的割韭菜,而是普通人自愿为“获得清晰答案”付出的金钱代价。他提供的是被需求的商品,只是恰好这商品关乎无数家庭的命运。
他的争议,也是源于他对现实赤裸裸的“直说”。
在直播间里,他说“如果我的孩子想学新闻,我会打断他的腿”;他说“文科都是服务业”;他说“普通家庭孩子不该考虑学术”。这些话乍听刺耳,却恰恰击中了普通家庭最真实的恐惧:就业困难、资源匮乏、内卷无望。张雪峰用夸张的语言去提醒那些家庭现实残酷性,虽然粗暴,但对许多没有资源积累的人来说,这样的“泼冷水”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然而,张雪峰也是“走钢丝的人”,他在利他与利己之间、在真实与表演之间小心游走。
每次争议发生后,他都会用“我错了”的T恤和道歉来消解压力,却在不断加固自己的“真话者”人设。他享受争议带来的流量,也利用这种流量进一步推高课程和咨询业务的收入。看似“带着镣铐跳舞”,实则精准把握了当下社会运作的逻辑:真话、流量、争议、转化,这是所有内容变现的底层公式。
张雪峰之所以敢说,是因为他知道,大多数家庭需要的不是梦想,而是尽量安全的路径。
“能就业抓紧就业,找到好工作的都不要考研。”这句话虽然泯灭了“追求理想”的浪漫,却击中了现实的骨感。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庞大复杂,专业与就业并非完全对应,读书与改变命运之间也非必然正相关。张雪峰告诉普通家庭,用有限的分数匹配可达的最好学校,用合适的专业换取相对稳定的未来,这是一种务实的功利主义,也是一种冷冰冰的慈悲。
张雪峰“暂停直播”的背后,是整个教育焦虑场的真实裂痕暴露。
当下,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上万元的志愿填报服务,选择在直播间刷礼物、买课程获取“高考攻略”,不是因为他们愚蠢,而是因为整个社会缺少真正高效透明的教育指导体系,普通家庭只能花钱去买“确定感”。张雪峰在这个生态中承担了本不应由个人承担的公共责任,成了数千万家庭的心理安慰剂,也成了这一结构性问题的集体承接者。
未来的中国教育,不应继续让无数家庭将“阶层跃升”的梦想押在少数个体的判断上。
教育部数据显示,高考报名人数已首次下降,但高考依旧是亿万普通家庭改变命运的重要跳板。填报志愿不应成为信息差博弈下的投机市场,而应是公正、透明、开放的信息系统支持下,家庭和孩子自主做出的理性选择。张雪峰的出现和被追捧,提醒我们教育公平不仅是考试分数的公平,更是信息获取的公平、认知机会的公平。
张雪峰的成功,是无数普通家庭期望孩子“向上爬”的映射,也是社会结构流动迟缓的悲鸣。
他没有改变教育内卷本身,但帮助了部分人在焦虑中做出“相对安全的选择”;他没有解决信息差问题,但在信息不对称中为底层家庭提供了“粗糙却有效”的建议。有人批评他“贩卖焦虑”,也有人感谢他“指点迷津”。然而,无论赞扬还是批评,归根结底,张雪峰的爆火提醒了社会:阶层焦虑和教育内卷从未远离,而每一个孩子和家庭都在竭力寻找能够抓住的稻草。
真正的破局之道,是社会要构建更透明和有效的信息引导系统,让家庭和孩子拥有选择的尊严与自由。
张雪峰或许有一天真的会离开直播间,但那时,这个社会是否已经不再需要“张雪峰”,才是值得真正庆幸的事情。那是一个让孩子可以在理性中探索兴趣,在自由中寻找热爱,而不是被迫“精确到每一分”的社会;那是一个让家长不再惧怕信息差,而是能够在开放系统中自如获取真实、有效教育信息的社会。
对父母和孩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持续成长与觉醒的能力,而不是对唯一“答案”的追逐。
在直播间被刷屏的“老师,救救我的孩子”背后,是父母深沉的爱与无力感,是孩子对未来的恐惧与渴望。如果说张雪峰带来的是一份暂时的确定感,那么家庭需要的真正底气,依然是不断学习、持续成长、自我觉察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张雪峰走到今日,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故事,也是时代浪潮冲刷下,每一个家庭在焦虑与希望之间的真实挣扎。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置身的时代,理解教育、理解父母、理解孩子,也理解自己。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