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第一的韦东奕“门牙”事件,病的不仅仅是他自己
2025-07-04
真正健康的社会,是允许每个人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看到韦东奕“门牙事件”登上热搜第一时,我第一反应是心疼,但很快意识到,或许最需要被疗愈的不是韦东奕,而是我们每一个在看热搜的人。我们总是习惯在他人的生活里寻找我们以为的“幸福标准”,却很少问一句:什么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生活。
极致专注的人,从来不以物质满足衡量生活质量。
有人看见他破旧的衣衫、掉了门牙的笑容、日复一日啃着馒头喝着凉水,就忍不住想替他叹息,仿佛节省了生活成本就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可韦东奕说得很清楚:“方便,不耽误时间。”这是他选择的生活节奏,是他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专注力的保护。
有些人以为大鱼大肉才叫富足,而对有些人来说,一口馒头、半杯凉水足以维持思考的持续,让灵感不被打断,才是内心真正的丰盛。若是要在满桌珍馐与一场思维盛宴之间选择,他更愿意选择后者。对真正投入生命热爱的人来说,物质只是一种背景,而非衡量幸福的标准。
真正的关怀,是尊重对方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赵普老师的关心出于善意,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科研人员的健康。但如果关心变成要求,让他以我们的方式去生活,失去了关怀的温度,就变成了善意的裹挟。
真正的帮助,是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把温水递到他手上,而不是强行塞一张养生食谱到他面前。就像冬日里风很大,有人喜欢迎风奔跑,也有人喜欢裹着围巾走路,各自都是他们选择的方式。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在风太大时,帮他挡一下风,而不是逼他停下来披上我们的外套。
围观他人的“特别”,其实是我们在寻求自我慰藉。
很多人拿着手机拍韦东奕吃馒头的样子,发在网上换来流量与点赞,宣称“关心”,实则满足的是对猎奇的好奇心与对普通生活的逃避感。看见一个不在乎外表、不在乎消费、不在乎社会标签的人活得自在,反衬出自己的困顿与焦虑,于是想通过看他“不正常”来证明自己“正常”,来掩盖内心深处对平庸生活的不甘。
如果真正关心韦东奕,就不要拿镜头对着他啃馒头的样子,更不要把他的生活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他需要的,是不被打扰的时间,是干净的环境,是专注地完成他想做的事情的空间。
理解他人的不同,是社会成熟的标志。
如果说,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标准是什么,那一定是对不同的尊重和包容。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是追求极简的生活还是享受丰富的物质,这都是自由的体现。
一个健康的社会,可以容得下每天点外卖的“普通人”,也容得下啃着馒头沉浸在数学世界里的“天才”。这份差异,是人类社会的色彩,不是被矫正的瑕疵。
真正保护天才的方式,是减少干扰而非制造规则。
如果想帮助韦东奕,更应该做的是提供无打扰的生活环境,让他在需要时可以及时体检,让他在疲惫时有温暖的休息空间,而不是因为他“不合常规”就急着让他回到“常规”里。对于高校来说,为科研人员提供健康支持体系是应有之义,但要有温度,要理解个体差异,而不是只追求统一化的健康标准。
放下对他人的执念,是对自己最大的宽恕。
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标准投射到他人身上,想要让他们按我们的方式生活,才觉得安心。仿佛别人也这样生活,我们就不算失败。其实,这恰恰是内心深处不够坚定的表现。
生命是自己的,不是用来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无论是简陋还是奢华,只要他感到自由和充实,那就是最好的状态。
不必急着拯救别人,先活好自己的生活。
当热搜、话题和评论席卷而来,我们要学会停下来看一看:我为何如此急切地想让他“正常”?是否在回避自己真正的困境?是否在试图把自己的焦虑寄托在别人的改变上?
与其用善意去裹挟别人,不如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把自己活成一个稳定而真实的人,比努力去改变别人更有意义。
每一个选择专注和热爱的人,都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
如果韦东奕愿意继续啃着馒头研究数学,那就让他继续吧。如果他累了需要帮助,也愿世界上有无数双温暖的手可以及时扶住他。如果他想换一种生活方式,也愿这个社会可以理解他的转变,而不拿“天才”的标签去束缚他。
真正的尊重,是允许对方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与生活,而不是按照我们的节奏行走。
放下控制欲,守住尊重感,是成年人最稀缺的修养。
或许,我们可以在看完这次热搜后,给自己留下一句提醒:
我们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也不必强迫别人活成我们期待的样子。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活成自己真实的样子,过好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热爱填满每一天。
真正治愈我们的,不是“让别人变得更正常”,而是允许每个人正常地去选择“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