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288读《论持久战》,持久战的精密推导,原来如此的逻辑严密
2024-07-17

(三二)敌强我弱,敌是优势而我是劣势,这种情况,虽因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而有所变化,但是还没有产生基本的变化。

量变带来质变。

毛主席写这篇文章所处的时期,可以说是还没有产生结果的时期。

做任何事情都得经过这一个时期,也就是当你做了很多事情,为着一个目标去努力的时候,看起来做了不少事情,但似乎离目标仍旧遥遥无期,甚至还可能出现令人沮丧的退步。

此时,是最考验人意志的时候,也是令人最煎熬的时候。

不过这所谓的意志考验和煎熬针对的是认知不清的人,也就是他并不确定他所实施的一切是否正确,他是否行进在正确的方向上。

但凡对这个不是非常明确的,有一些犹疑的,那他必将处于煎熬中。

为什么有煎熬呢?

因为继续做下去,可能存在两种结果,第一颗粒无收,一事无成,白白浪费了时间。第二,按预期推进,只不过处在积累期,事情还没有起变化。

通常悲观主义的人会倾向于强者,所以各种内心的焦虑、自我怀疑就会丛生,这自然就会影响正在进行的行动,这也是人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根本心理机制。

而对于乐观主义者来说,他会倾向于第二种。

所以乐观主义很好,悲观主义会煎熬。

对于悲观主义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升认知,让自己对自己所做的,自己选定的方向,出现100%的笃定。

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正如毛主席论断我们通过统一战线、通过持久战,就可以打败日寇,但要建立起统一战线,要坚持持久战,没有乐观主义行么?他并非一个既成事实,连毛主席也不能100%肯定我们的统一战线可以如愿建立,我们的持久战可以如愿坚持下去。

所以智慧的高瞻远瞩,还必须得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所以,在战争的一定阶段上,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胜利,我则将遭到一定程度的失败。

毛主席预知了这种情况的出现,这是必然发生的。

这种提前的指出,其实有稳定军心的作用。

放长远看,其实一时一地的挫败都不值一提。

我又想起来刚听完的《我要上清华:一个普通少年的逆袭之路》,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开始反复的挫败让他濒于崩溃,后来突然想明白了,其实他的目标是清华,而不是一次考试的成败,当他把目光放到高考放到清华的时候,每一次的考试就成了他自己测试方法的检验场、试金石了,也成了他发现自己短板的机会了。

是的,完成一个目标,紧盯那个目标,而非眼前的一城一地的得失。

然而敌我都只限于这一定阶段内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不能超过而至于全胜或全败,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一则敌强我弱之原来状况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则由于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造成这种相对的形势。

毛主席所谓的全胜、全败,就是站在全局去看的,一个是从整个中国的战略的高度,全局的战场,一个是从时间的跨度上讲。

日本全胜就是全面控制中国,中国全败自然就是如国民党一样兵败如山倒,政权倒台,或者流亡海外,比如那个孤岛。

不至于这样,原因就在于敌人之强并非绝对碾压之强,无论是兵力数量还是武器装备,还有后勤。

他们之强只有集合起来,才显示出来,一旦兵力分散,一旦放到诺大的中国国土纵深上,他之强立即就从悬殊变成了强那么一点,或者扯平。

况且我们也在利用一切手段发动人民,将抗战深入人心,再加上日本自己的神助攻,那就是屠杀降兵,滥杀平民,还有我们逐渐因为自己组织、号召、宣传教育,和日本人野蛮行为激发起的血性,多相交织,我们的顽强,我们的强就体现出来了。

拿原来状况来说,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它不利的因素所减杀,不过此时还没有减杀到足以破坏敌之优势的必要的程度;我虽弱,但我之弱已为其它有利的因素所补充,不过此时还没有补充到足以改变我之劣势的必要的程度。

多么睿智和平易近人的语言,我感觉我顺着毛主席的逻辑,也可以得出如下推论了。

这就证明了毛主席推论的逻辑性之正确。

有这样的正确的逻辑,自然就能为所读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产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这个信心极其重要,前面我已经讲到了,理论再正确,计划再周密,他总不是现实,既然不是现实难免就容易引起人怀疑,一旦产生怀疑,力量就会减半,这样再周密的计划再正确的理论可能都白搭。

所以信为功德母。

而如何信呢?除了自己主观的愿意去信,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用事实、案例以及严密的逻辑说服自己信。

于是形成敌是相对的强,我是相对的弱;敌是相对的优势,我是相对的劣势。双方的强弱优劣原来都不是绝对的,加以战争过程中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变化了敌我原来强弱优劣的形势,因而敌我只限于一定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

持久战就是这么来的。

敌之强无法将我一口吃下去。

我之弱因为人多地大,可以有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也有广大的可供物资资源的后方,则让我们的腾挪空间极大最大化保存我们自己的力量最大化消耗敌人力量

真是妙哉妙哉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