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饭到年入60亿,中国“水饺皇后”:再难不过要饭,不死终会出头
2025-07-06
真正改变命运的力量,往往诞生于最不被看见的卑微里。
臧健和的一生,是在最贫瘠和绝望的缝隙中生长出来的力量,出生在山东的穷乡僻壤,三岁父亲离去,十四岁要饭谋生,二十二岁结婚后又被丈夫遗弃,一度流落香港街头带着两个女儿讨生活。一个人被命运无数次推向崩溃的边缘,却从未放弃过站起来,她从街头摆摊卖饺子起步,将一家饺子铺做到年入六十亿的规模,让“湾仔码头”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对她来说,困难从不意味着终点,而是一次次重生的门槛。
困境最深的地方,也是重塑尊严和底气的地方。
面对穷困潦倒、无依无靠的生活,臧健和从未选择依赖施舍和救济,她说:“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吃救济会失去斗志,孩子做人也挺不直腰杆。”在香港被工伤辞退后,她拒绝索取不属于自己的赔偿金,坚持只拿该拿的工资;面对社会福利,她拒绝救济,坚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两个孩子。在最难熬的黑夜里,她用尊严和骨气照亮自己前行的路,让孩子学会抬起头走路。真正的坚韧不是不被打倒,而是倒下之后选择自己站起来。
选择靠一盘饺子改变命运,是爱自己和爱孩子最勇敢的方式。
在无数个绝望的夜里,臧健和的生活只剩下三个选择:继续求人、继续流泪、继续绝望,或者选择站起来创造可能。最终,她做了一件最简单也最难的事——推着一辆小推车到湾仔码头卖饺子。从第一碗饺子被学生买下的那一刻,她知道自己被看见了,那是一种活下去的力量,也是她给孩子和自己的承诺:“妈妈要给你们公平和尊严的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码头,她和两个女儿一起卖饺子,一边做饭一边躲警察,生活艰辛却从不抱怨,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只有靠自己的劳动换回来的生活,才值得被珍惜。
专注做好一件小事,是改变命运最真实的秘密。
卖饺子的生意之所以能成,是因为臧健和把“做好一碗饺子”当作生命的事业。她坚持高品质,坚持卫生,坚持倾听顾客的反馈,不断改进饺子皮的厚度和馅料的搭配,从北方的咸香重口改成港粤人喜欢的清淡鲜香。她说:“只要把小贩做好,也要做得最好。”当大丸百货找到她谈合作时,她拒绝放弃自己的品牌,坚持保留“湾仔码头”的名字,坚持在包装上印上联系方式,坚持维护顾客和产品质量的联系通道。正是这种执着和耐心,让她在一次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坚持中,构筑了湾仔码头真正的护城河。
懂得把握贵人的出现,是走向下一步的重要分水岭。
在最艰难的岁月里,臧健和没有错过任何一次“被看见”的机会,当大丸百货找上门、当记者写下她的故事、当日本资本伸出合作的手、当哈根达斯母公司和通用磨坊为她提供扩张机会,她都凭着清醒的判断力和开放的心态抓住了机会,让湾仔码头走进超市、走出香港、走向世界。机会从来只留给做好准备的人,那些曾经在夜里痛哭和孤军奋战的时刻,最终都换成了让她有底气说“是”或“拒绝”的底气。
真正的底层逆袭,是对长线价值的耐心等待和坚守。
从街头摆摊到建立工厂,从推着手推车卖水饺到年入数十亿的产业体,臧健和始终把顾客当作“衣食父母”,坚持在食品安全和品质上不妥协,坚持在品牌信誉上不退让,坚持在供应链和生产流程中严格把关。她不追求短期的利益,不因为高利润而做无良的捷径生意,而是愿意慢下来,花更多时间打磨产品,花更多心力经营口碑,让每一个吃过她饺子的人都成为宣传者。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心态,是她从贫穷和苦难中总结出的生存智慧,也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学会的底层逆袭方法。
从不抱怨命运,是走出绝望的第一步。
人生每一个坎坷都是一种锻炼,面对贫困、背叛、疾病、孤独和绝望,臧健和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相信“再难不过要饭,不死终会出头”。她说:“穷人家的孩子要晚当家,要给自己时间去学习和成长。”这句话背后,是她在乞讨和摆摊时对教育和成长的重视,是她在为孩子创造未来时无声的坚持。她用一生证明,命运不会偏爱任何人,但当一个人愿意为希望付出所有时,命运也会给予回应。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终会被生活温柔以待。
臧健和离开人世时,已经是香港和全球知名的“水饺皇后”,留下的是一个被无数人记住的品牌和一段传奇人生。她告诉所有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不要害怕黑夜的漫长,也不要害怕没有人拉你一把。只要活着,就还有机会去改变命运;只要肯做,就还有希望去获得幸福。生活的难,永远只是暂时的,真正的绝望是放弃行动的那一刻。只要我们还在黑夜中前行,光就一定会出现。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