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脑力工作者,假期最好的休息方式,不是睡觉,而是......
2025-07-06

假期最好的休息方式,是让大脑和心灵真正从工作中脱身。

长时间持续的脑力劳动让心智紧绷如弦,如果不学会拔掉工作插头,就算放假也只是“换个地方继续焦虑”。人需要恢复能量才能续航,需要彻底离开“信息输入—决策—输出”的回路,去经历没有目标导向的存在感和流动感,让紧张的系统松弛下来,让注意力自然回落,让呼吸真正流畅起来。

曾经在深夜写作时,我以为不间断是最高效的方式,后来才发现停下来,让自己去做一顿热汤面,或者去街角便利店走一圈,比继续坐在那里盯着光标更能带来突破。只有心绪放松后,脑子里被压住的灵感才会浮出来,写下去的句子才真正贴合心意。

高效休息的核心,是懂得切断与工作的精神连接,让休息成为完整的体验。

很多人认为“休息就是睡觉”,但睡觉只能恢复身体能量,却未必能恢复心智能量。真正让人重新振作的是,让自己“完整地做一件事”,哪怕只是一场完整的散步、一部专注观看的电影、一段真正投入的练车、或一顿专心用心准备的饭。

这期间,不查看工作群消息、不去回复未读邮件、不去想“假期后要做的事情”,就是最关键的断联仪式。切断连接后,人在平静的体验中重建内在节奏,情绪平稳下来,才能在假期结束后满血归来继续前行。

休息也是一项技能,需要像训练专注力一样持续练习和优化。

很多人说自己“不会休息”,是因为长期把“拼命干”当作唯一解,久而久之,潜意识会排斥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导致即使吃饭、旅行、看电影都在想着工作的未尽事项,无法真正放松。

我曾设定过“专注工作时段”,同样也设定“专注休息时段”。例如每天午餐时间、夜跑时间、周末半天时间,只做休息本身,让休息成为值得期待的仪式。让自己把完整专注的能力用在休息上,和用在写作、业务、创造上是同样重要的能力。

假期应当有层次感,让身心经历不同形式的休息,避免体验的递减效应。

很多人假期结束时会说“比上班还累”,往往是因为假期中重复做一件事导致体验的边际效应递减。第一天刷剧很开心,第二天就开始乏味;第一天旅行新鲜感十足,第三天就只剩下疲惫。

假期最好的安排,是让自己在不同的体验中切换。比如第一天安排户外活动让身体动起来,第二天看电影或看展让自己获得新的感受,第三天留白做日常散步、练习烹饪,第四天安静地读书,最后一天与家人好友吃一顿饭,结束假期的仪式感也成为这次假期的“高峰体验”。

这种多样的安排,让体验不断更新,让感受保持灵敏,也避免了在同一活动中枯燥疲惫。

掌握“峰终定律”,是让假期真正成为美好回忆的关键。

心理学中的“峰终定律”指出,人们对于一段经历的记忆和评价,主要取决于体验中的高峰时刻和结束时的感受。这意味着假期中安排一到两件特别值得期待的事情,如去看一场心心念念的演唱会、体验一次想学很久的潜水、花半天走一次徒步路线等,这些体验会成为这次假期最珍贵的高光片段。

假期的最后一天安排一顿精心准备的晚餐、一场深度对谈或写一篇总结性的日记,让结束时的情绪是温暖平静的,这份情绪会被长久记忆并影响对整个假期的整体评价。

学会把假期当作“蓄力场”,而非逃离场。

假期从来不是为了“逃离工作”,而是为了让自己重新蓄力,为未来更稳定高效的工作与创造打下基础。当放松中体验到完整的专注和快乐,人在结束假期时往往会自动生发出继续行动的冲动。

好的假期是能带来行动力和内在推动力的假期。当你回来后愿意去写下想写的内容,去完成拖延已久的项目,去主动做运动管理身体状态,都是假期质量的体现。

假期的意义,是恢复、清理、重建和再出发。

假期里不要追求极端的放纵,也不需要刻意强行学习,而是让自己有空间去感受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和真正想成为的状态。吃得清爽而满足,动得舒展且不疲惫,看得沉浸却不过量,读得宁静且深入,聊得自在且真诚。

假期是修复,也是校准。修复的是积压的疲惫与情绪,校准的是方向和状态,让人在恢复中获得清明,让在行动时更有效率和热情。

当你愿意将假期当作主动经营的一部分,你会发现,假期从“可有可无”变成了“推动成长的重要环节”,假期结束时,不再是灰头土脸、百事待解,而是轻盈且坚定地重新回到创造和行动之中。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