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毁三观的“富人吃大象粪便”事件,揭露专坑有钱人的新型智商税
2025-07-07
荒诞的消费故事,其实是对人性隐秘需求的揭示。
当上海出现人均四千元、食材含大象粪便的甜品,当排队吃“喝牛奶听音乐长大的鸡”成为社交谈资,荒诞与讽刺交织的背后,是当代都市人将消费变成炫耀、情绪发泄与社交资本积累的手段。有人在笑,有人在骂,有人默默在朋友圈拍照留念,但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金钱的流向,藏着真正的价值观与内在匮乏。我们以为吃下的是所谓“独特体验”,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吞下资本营销编织的幻觉,成为“花式收割”的新型猎物。
盲目追求独特体验,是失去判断力后的浮躁选择。
当有人花3888元吃一口经过“高温消毒”的大象粪便做成的甜品,笑言“没有怪味,像发酵的草干”,真实的滋味已无关紧要,真正被消费的,是“我有能力体验别人无法体验”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并非真实的富足,而是通过付出超常价格获得的心理暗示:“我和普通人不一样”。于是,当社会进入“凡勃仑效应”循环,“越贵越买”被当作身份证明,价格就成为了判断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而味道、健康与理性,被悄悄抛在了一边。
当消费成为圈层筛选器,阶层焦虑便有了新的出口。
从天价粪便甜品到480元半只鸡,荒诞菜品被堂而皇之地摆上桌面,餐厅依旧爆满、排队依旧漫长。这不是菜品的胜利,而是资本精心利用信息差与稀缺感,制造出的“情绪溢价”陷阱。一部分人将高价餐厅当作“圈层社交”的舞台,拍照、打卡、记录,证明自己能够融入“高阶生活方式”;另一部分人透过这些新闻感到愤怒、讽刺、揶揄,却也潜藏着微弱的羡慕。每个人都被这场荒诞的消费秀裹挟其中,被价格裹挟,被情绪裹挟,被社交裹挟。
当食物被剥夺本味时,真正丢失的是对生活的敏感度。
食物应当是慰藉心灵、联结人情、安抚日常疲惫的媒介,而当其成为“人均4000”的标签、一道拍照证明的背景板,它的意义已经不再是味觉本身,而是价值标签和炫耀资本。当人们愿意吃下大象粪便做成的甜品,只因“全网第一口”能带来无形的谈资溢价,真正丢失的,是对味道的纯粹喜爱与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力。食物应当在简单中提供温暖,在味道中让人获得踏实,而非在荒诞的定价中证明身份、彰显存在感。
愿意为荒诞买单的人,往往并不在意“好不好吃”。
这些人追求的不是食物本身的品质,而是能够让别人羡慕与惊讶的独特感。他们拍照发在社交平台,用“吃过大象粪便甜品”的经历换取点赞与围观,用“人均4000的体验”证明自己的消费能力。这是一种消费型叙事逻辑:商品越稀缺,越能够被标榜为阶层象征,哪怕其本质毫无意义,依旧有人心甘情愿掏钱买单。因为在“让别人羡慕我”与“我是否真的需要”之间,越来越多人选择前者。
真正的奢侈,是在物欲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每一次消费都被算法和营销话术推波助澜,当一部分人将天价体验当作“身份验证”,而另一部分人被刺激出“我也应该去体验一次”的冲动时,保持清醒与审慎成为了稀缺的品质。懂得分辨“真正值得的体验”与“高价空壳消费”,懂得拒绝荒诞而无意义的攀比,懂得不被猎奇情绪所裹挟,这才是当代人面对消费诱惑时真正的底气。真正的奢侈是心态的松弛,是思考的自由,是不用依赖价格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价值不在价格上,而在真实体验和长期滋养的幸福感中。
当你愿意为健康、知识、成长、真实的情感付费,这些支出会以幸福感、能力提升、认知边界拓宽的形式反馈回来。而当你把金钱花在毫无意义的炫耀与猎奇上,这些支出除了短暂的满足感,几乎无法留下任何对生命有意义的印记。钱花出去后,若不能转化为滋养身心的养分,便是纯粹的浪费。能够在花钱时问一句:“这笔钱花完后,我真正得到了什么?”这是避免智商税与无效消费的第一步。
荒诞的消费场景提醒我们,金钱只是工具,生活需要真实与理性。
有人愿意花4000元吃一口“高温消毒的大象粪便”,也有人用同样的钱去完成一次真正放松的旅行,或者用来参加一次充实身心的学习,或者用来给父母买一次健康检查,或者给自己添置一件真正喜欢且能长期使用的物品。这是选择题,每个人都在用钱做出自己价值观的表达。而一个真实富足的人,会用钱去购买让自己心安和成长的事物,而非满足一时的虚荣与攀比。
写在最后
当荒诞的“天价粪便甜品”与“480元半只鸡”落幕,笑过之后值得留存的反思是:在这个消费主义裹挟的世界,我们是否还有保持独立思考和不随波逐流的能力,是否还能在每一次花钱时保持清醒与尊严,是否还能在看似荒诞的现实里,坚定地选择真正滋养生命与灵魂的生活方式。
愿我们都能明白,金钱的意义在于让生活更从容,而非用荒诞去堆砌虚荣;食物的意义在于抚慰身心,而非用猎奇来取悦焦虑;真正的高级感,不在昂贵与稀缺,而在简朴中保持的自信与坦荡。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