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太惨了
2025-07-08
没有被爱过的孩子,心里会留下一块冻土。
看完倪萍走过的这些年,我想到一句老话,人生是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她那么努力地活着,闪光,奔跑,追赶,像一朵向光的花,但根系里始终埋着一块冷的土壤,那是妈妈偏心时落下的寒气。这块冻土不显山不露水,却在无数个深夜,在疲惫、孤独、被误解时,悄悄地渗出冷意,让人裹紧被子,也温不热心口。
被父母偏爱的兄弟,往往不会成为她真正的依靠。
倪萍的妈妈偏爱哥哥,无条件、毫不掩饰地偏爱,鸡蛋给哥哥煎,牛奶给哥哥喝,连好的苹果也给哥哥吃。这样的偏爱,看似是给哥哥的福气,但也让哥哥无法承担起家里真正的责任。长大后,真正照顾母亲的,是那个从小被忽视、被冷落的倪萍。她把妈妈接到北京,照顾生活起居,问吃得如何、睡得如何、排便是否顺畅。这些细碎的照顾里,有孝顺,有责任,但未必有真正的亲密。那些从小被偏心浇灭的爱意,再多的照顾,也无法重新点燃。
想离开的孩子,总是在寻找自己的路。
倪萍曾在17岁时义无反顾地去报考山东艺术学院,只为了能尽快离开那个家。很多人以为这是因为她对艺术的热爱,其实更深的原因是想逃离母亲那张冷漠挑剔的脸,逃离那个吃饭也被看不起、拿蛋糕也被讥讽、连用块完整肥皂都被白眼的地方。人都需要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倪萍也不例外,但她寻找位置的起点,是从逃离母亲开始的。
再努力的人,也有心里软弱和脆弱的角落。
倪萍成了央视的主持人,成了金鸡奖影后,出了畅销书,画作卖出高价,看似风光无限。然而,这些成就都无法填补她心里那个空洞。她六十岁回到青岛老家,妈妈想和她同睡一张床,她却浑身别扭,想等妈妈睡着再上床,妈妈摸着她的脸说“想你”,她却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这不是冷漠,而是一个曾被忽视和冷待的孩子,已经失去了与母亲亲密的能力。爱和温暖是从小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不是后来一句“想你”就能赎回的。
偏心,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隐形伤害。
父母以为自己有权偏爱,却没看到偏爱就像一把锯子,把孩子的心锯成两半。被偏爱的孩子可能会骄纵无度,被忽视的孩子则可能终生自卑敏感,永远渴望肯定。倪萍小时候吃不到鸡蛋、牛奶被兑水、苹果被逼着吃烂的,这些细节在她近七十岁时还记得清清楚楚。因为这些小事不是琐碎,而是她童年里一遍遍被告知“你不值得被爱”的证据。
真正的原谅很难,很多时候只是妥协。
倪萍在母亲晚年时依然照顾她,维持和谐的表面,却说“和妈妈永远亲密不起来”。表面看似和解,其实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再继续被过去吞噬。很多人以为时间能冲淡一切,但时间往往只教人隐藏情绪,真正的伤口从未愈合。表面的和解是为了生活的平静,而心底的隔阂可能会跟随一生。
父母未曾给的爱,孩子也无法再给回去。
父母偏心时,往往以为孩子长大后会理解自己,原谅自己,依旧孝顺自己。很多孩子确实会照顾父母,但那是责任,是社会和道德的要求,不是出于心甘情愿的爱。倪萍照顾母亲,是出于责任和良心,但没有亲密与甜蜜,这就是偏心的代价。偏心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也让孩子不再有能力去爱别人。
父母的冷漠,会成为孩子一生的难题。
童年被偏心和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她们可能在婚姻里反复试探,在亲密关系中时而疏远时而依赖,心里有着不安全感,不知道自己是否值得被爱,也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父母的冷漠像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把孩子困在内心深处,让她们在关系里反复受伤,却找不到真正解开的办法。
孩子渴望被看见,而不是被比较。
父母常常习惯把孩子拿来比较,比较成绩、比较性格、比较体贴程度,认为这样能激励孩子成长。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被看见,是被接纳和肯定。倪萍从小在母亲眼中“永远不如哥哥”,无论做什么都挨批评,这让她成长为一个需要通过不断努力证明自己的成年人。她越是成功,越是想证明自己值得被爱,而这种证明永远没有尽头。
父母给予的爱,是孩子最大的底气。
一个从小被父母公平对待、被无条件接纳的孩子,内心是笃定而安稳的。她们遇事不容易慌乱,也更能稳定情绪,温柔有力量地去爱别人和自己。很多人努力修炼情绪稳定,追求心理成长,其实背后最简单也最难的一点是:从小被爱过,被公平对待过,被看见过,这些爱是情绪稳定最深的底气。
偏心的家庭,是兄弟姐妹关系破裂的温床。
父母偏心不仅伤害了被忽视的孩子,也会破坏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隔阂,甚至成年后成为彼此冷漠疏远的人。父母以为偏爱是爱,其实是种毒,会让孩子们终生难解这段关系中埋下的矛盾。
真正的爱,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父母真正该做的,是公平、稳定、温暖地去爱每一个孩子,不因为性别、性格、成绩而有所偏颇。这不仅是对孩子的爱护,也是父母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保障。因为父母越公平,孩子的心就越完整,关系也越亲密,将来遇见困难和晚年时,也更容易获得来自孩子们真心的支持。
亲密关系中,真正重要的是被温暖以待。
爱是滋养一个孩子一生的营养剂,让她在未来不论经历何种风雨,都能记得被深深爱过的感受。这种被爱过的记忆,是在孤独、困难和疲惫时最深的力量来源,也是孩子在世界中敢于去爱、去创造、去承担的底气。
每一个父母都应当时刻自省:我是否真的公平爱过我的孩子。
父母是否对每一个孩子都真心平等,是否在生活的细节中做到关照而非偏心,决定了孩子们未来是否能够自信、从容、温暖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孩子一生能否活得安稳、有力量、有爱,有时只是取决于父母是否公平而温暖地对待他们。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