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10年前,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后辞职的女老师,如今后悔了吗?
2025-07-08

辞职与回归原点,是命运必经的修行关口

顾少强十年前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时,内心未必是张扬,她或许只是想呼吸另一种风,试图在庸常中寻找被搁置的自己。当时的社会宽松,经济向上,每个人都在谈“诗和远方”,辞职不过是时代裹挟中一次勇敢试水。但十年后,她回到了郑州,回到了老本行心理咨询师,也回到了“原点”。很多人疑惑这一圈是否值得,其实,离开与回归不是对立,而是人生天然循环的一部分。经历了他乡的雨雪、民宿的柴米油盐、婚姻的酸甜和教育的焦虑后,人的心会安静下来,看清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回到能够生长的土壤。辞职不是背叛安稳,而是寻找生命质地的一次冒险;回归不是失败,而是经过远方之后,更加笃定地把根扎回土地。

体验比结果重要,因为结果本身会不断变化

世间许多人执着于结果,辞职是否成功、创业是否赚钱、婚姻是否圆满,仿佛非得一个漂亮的收官才算值得。然而实际的人生流转,如同曾国藩所说:“事以艰难为贵,境以安静为美。”顾少强开民宿时未必预料过疫情三年的冲击,成家时也未必料到后来的孤独。但若要因结局不尽如意而否定当初选择,那便是浪费了在彼时彼刻的真心付出。体验不是被用来交换结果的筹码,而是生命流经的实质部分。每一个看似拧巴和辛苦的经历,都会沉淀成日后独特的温度和判断力,使我们在不动声色中更能接住生活无常的风浪。

离开体制与留在体制,都是各自的修炼道场

当下人们常把辞职视为追求自由的勇敢,把留在体制视为保守稳定。但真正经历过离开和回归的,都明白体制内外从来都没有真正的高下之分,只是道场不同。体制内需要学习如何克制欲望、稳住浮躁、处理人际的复杂与琐碎;体制外需要直面经济压力、社会不确定性、身份漂浮感和孤独感。顾少强辞职后经营民宿、照顾家庭,忙到常常透不过气,与体制内的上班打卡并无本质不同,都要日复一日处理现实与生计的苟且。人们真正要修炼的,是如何在各自的处境中保持自持、不怨不悔、不逃避不推诿,踏实做好眼前的事。

回归原点并非原地踏步,而是历尽千帆后的成熟

“看似回到原点”的顾少强,其实已经带着十年的阅历归来。曾经,她或许渴望远方和自由,向外寻找意义;如今,她知道真正的自由和安稳,是内心不再被虚妄的想象牵引,而能在当下的小事中找到自处之乐。她成为心理咨询师继续帮人时,已不再只是书本上学到的理论,而是有了看见真实生活酸甜苦辣后的共情力。世间真正的成长,并不总是外显的职位高升和财富积累,而是历经风霜后内心有了真正的宽厚和笃定。人生原点是空间位置的回归,但已是精神层次的跃升。

真正的自由,是破除他人的眼光与自我的执念

很多人笑谈顾少强“浪漫主义的败北”,说辞职去了远方,最终仍得回老家,似乎远方没能带来改变。但真正的困境从来不在地理位置,而在于能否放下他人的评判与自我比较的执念。很多人困于比较:别人有房有车,别人孩子上好学校,别人生活光鲜,而忽略了自己是否内心安稳。当能专注于自己的节奏,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自由。顾少强曾勇敢去过远方,如今也能不被“高光诅咒”困住,坦然回归,她已在无形中取得了精神自由的主动权。

辞职与回归都是人生实验,让我们获得真实感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应该”中活着:应该稳定、应该努力、应该成家立业,却常常活成了被他人定义的模样。而辞职和远方之所以吸引,是因为人渴望摆脱“应该”,去寻找真实感。顾少强辞职是一次对真实感的追求,经营民宿是一次对真实感的触摸,回归家乡同样是对真实感的再次确认。当经历了不一样的风景和不一样的生活后,人的判断力和体感都会不同,看似相同的位置已不再是当初的那片空地。每一个“不被期待”的选择,都是在帮我们检验内心的真实渴望,筛去虚妄,留下生命真正的纹理。

承担自己的选择,是成年人的修行与自由

辞职是选择,回归是选择,结婚是选择,离婚是选择,生孩子是选择,不生也是选择。世间从没有无成本的选择,每一个选项都意味着要承担背后的不易和代价。而成年人要学会的不仅是如何选择,更重要的是如何承担选择后的结果。顾少强未因经济压力放弃孩子教育,未因社会议论停滞自己的职业步伐,这种在现实中坚持尽力而为的态度,比“远方”的浪漫更值得尊敬。辞职不是一劳永逸的轻松,而是需要在自由和责任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承担选择,是每一个人在平凡中修炼出不平凡的气度与力量。

世间唯一确定的,是无常与当下的珍贵

生命唯一确定的规律是无常。当下看似稳妥的体制内岗位,也可能因时代变化而发生动荡;看似安稳的婚姻,也可能因种种不可预测的变量而发生变化;看似永远不会改变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因外部环境或内心觉醒而被打破。既然世间无常,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当下,专注于眼前事,在每一顿饭、每一次沟通、每一次陪伴中活出真心。顾少强在十年内走了大半个中国,看了不一样的风景,最终选择在家乡继续走接下来的路。她没有“失败”,她只是用尽可能真实的方式与生活相处。每个人在自己的选择中努力过、体验过、活过,就已是最好的结局。

对生命的尊重,是允许它有高光也有黯淡

社会经常习惯用标签去定义“成功”和“失败”,但真正理解人生的人,会知道没有人能永远高光,也没有人永远黯淡无光。高光时应谦卑,低谷时应耐心。顾少强曾经被网络赞美为“勇敢者”,如今被部分人视为“失败者”,但她若执念于外界的看法,就会在无形中放弃了对自己生活的主动权。生命的过程就是在光亮与阴影之间来回穿梭,经历高潮和低谷,学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在人世浮沉中保持平稳的呼吸。对生命的尊重,是允许它有高光也有黯淡,有喜悦也有眼泪。

以体验的眼光看待过去,以行动的姿态走向未来

回顾过去,不必用成败论英雄,而是以体验者的视角去看见其中的丰富和真实。回顾顾少强的十年,她看见了远方,也触摸过柴米油盐;感受过风景,也经历过低谷。这些体验塑造了她,让她成为一个更加真实和完整的人。未来如何,无人能预见,但可以保持行动的姿态去迎接它。继续工作、继续学习、继续照顾孩子、继续生活,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就是人面对无常世界时最真实的回应。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化作“世界很大,我继续走着看”,便是最踏实的前行姿态。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