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对伴侣“生理性厌恶”,可能不是不爱了,而是这个原因
2025-07-08

伴侣间的冷淡和反感,往往是关系的真相被长期忽视后,显露在日常细节中的必然结果。

婚姻走到五年左右,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看伴侣就烦”,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小妍的例子让我再次看见,一个在家庭中努力维持和谐、从不轻易争吵的人,一旦累积到临界点,身体和情绪会先一步告诉自己:关系出了问题,不能再假装无事发生。脾气好的人在婚姻中爆发,不是因为她忽然变坏,而是积累的委屈和失落没有被看见,也没有被回应。常年无声的忍耐在柴米油盐中发酵,成为生理上的厌恶和心理上的抗拒。每次他开门回家时,她好心情全无;每次衣物混洗时,她心里升起莫名的嫌弃;每次不想接电话时,她身体已比大脑先做出了选择。婚姻不在于忍耐多久,而在于忍耐多久才开始觉醒。

当关系里的“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时,生理性的厌恶感是一种退场机制。

Thibaut和Kelley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提醒我们,婚姻是一场长期合作,当一方长期感受到回报不足、付出被否定,就会用“情感退出”来保护自己。小妍用厌恶来与丈夫拉开距离,丈夫用冷漠来退出关系表层的和谐假象,他们都在悄悄喊停,却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我很累”“我需要被看见”的真实心声。关系破裂常被误解为“不爱了”,其实是“无力再爱下去”。情感退出不是背叛,而是当下能力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应,是身体在替代语言表达不被满足的失落。最怕的婚姻,不是争吵,而是冷漠;不是不爱,而是累了、伤了、失望了,却不被允许停下。识别这种生理性厌恶,是保护关系和保护自己的第一步。

很多人以为自己无缘无故讨厌伴侣,其实是“童年创伤反应”在关系中被不断触发。

心理学家马勒的依恋理论说明,童年依恋不足的人在成年亲密关系中容易过度追求独立,为了不被关系吞没,保持距离就成了本能的保护措施。厌恶感是一种逃避方式,不是来自眼前的伴侣,而是过去的某个影子在提醒我们“别再被伤害”。《身体从未忘记》提到的反应循环理论进一步揭示,过去的恐惧、孤独、羞耻感,在关系中被类似的情境激活后,会通过厌恶的方式表达“我受够了”。对方可能只是轻轻一句话,却让你全身紧绷;可能只是轻微的忽略,却让你在夜里默默流泪。这并不是伴侣造成的全部,而是你内心未被疗愈的部分在呼救。关系让人幸福,也让人痛苦,取决于关系是否安全,是否能让人卸下防备。

婚姻中的厌恶和烦躁感,并非只能通过离婚解决,而是可以通过调整期待和自我修炼获得转机。

杨绛在自传中提到,如果三观不合,就当对方是普通朋友,不要想着去改变对方,也不要被对方的情绪影响自己。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断舍离”,让爱不再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回归到彼此承担应尽责任的合作关系上。面对生理性厌恶,首要任务并非立即沟通,而是暂停带着攻击性和急迫感的沟通,先整理自己的内心和情绪。你可以通过空椅子练习或内在自我对话,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害怕什么、失望在哪里,才能让沟通变得有效。其次,将注意力转向自身,寻找让自己愉悦和有力量的事,把“对伴侣的期待”转化为“对自己的期待”。厌恶时不去盯着厌恶本身,而是回到“我怎样才能过好自己的日子”。当你逐渐回到自身,关系也有了被修复和转圜的可能。

当你意识到自己伤害了伴侣,而对方开始用冷漠或厌恶回应时,及时补充“情感账户”是挽回的关键。

威拉德·哈利的“情感账户”理论指出,每个亲密关系都像账户,有存款也有取款。如果过去无意识中多次取款(冷漠、忽视、贬低),账户余额为负时,对方只能用冷淡和疏远保护自己。有效修复关系的方式,是停止新的取款,开始用被看见、理解和支持的行为做“情感存款”。不是简单说“对不起”,而是去理解哪里伤到了对方,哪里让对方失去了安全感,并且通过持续的行动(而非空头支票)去弥补。即使最终无法挽回,至少你做了应做之事,内心不会留下遗憾。

最终的幸福,不是从关系中获得安全感,而是先让自己变成安全感的源头。

生理性厌恶提醒我们:关系不是永远顺利,爱也不总是充满激情。当关系无法带来安全感时,我们需要有能力让自己依旧稳定、健康、安宁。经济独立、情绪稳定、身体健康、持续成长,是应对关系低谷和不确定性的底气。如果不幸需要结束一段关系,这些也是让我们不至于在失去关系时失去自我的基础。如果关系得以继续,这些也是维持尊重和爱的前提。生活不轻易给人答案,但身体不会撒谎,情绪也不会白白出现。认真对待内心的厌恶和烦躁,既是对关系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