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象就是真相
2025-07-08
假象承载着真相,它们从未分离过。
在世间行走,常有人苦恼如何看破假象,以为假象是用来撕开的障碍,才能抵达真实。但当我在日常的琐事中凝视它们时,我发现假象不曾阻隔真相,假象本身便是当下能触摸到的真相。一个人面对同事的苛刻脸色时,他感受到的压力是真实的;一位母亲看到孩子沉迷手机时生出的担忧是真实的;当深夜里无名的焦虑袭来,心口发紧,呼吸变浅,那种疲惫和无措是真实的。这些感受和画面,都是被“假象”外衣包裹的真相。若能看见它们,接受它们的存在,便不会浪费力气与它们争辩。透过生活给出的假象,直接接触到内心的实感,这便是真相的开始。
看见假象里的惯性,是理解真相的钥匙。
日常中我们常因别人的一句话感到受伤,却以为那句话本身是伤害的来源,而忽略了自己内在的某种执念才是触发情绪的根因。这种执念,是一种未被察觉的惯性,是我们为了保护自己、解释世界而长期使用的生存方式。假象表面的冲突或甜蜜,都是这种惯性在现实中的投影。看到假象,并非要求我们立即去改变或排斥,而是要有勇气停下来看清自己在这一刻真实的想法与感受。当我在深夜独坐,回顾白日中那些“让人难堪”的场景时,发现真正让我难受的,并不是对方的眼神或话语,而是自己内在那份“怕被轻视”的恐惧。看见了这点,就像找到了一把钥匙,让我能轻轻地把假象解开,触碰到内心柔软又真实的地方。
行动中观察假象的变化,是获得自由的途径。
知道假象与真相不分离,并不意味着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是需要在行动中验证。当遇到让人不安的场景时,我常做一个简单的练习:让自己深呼吸两次,默默问一句:“此刻我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然后去做当下能做的事,哪怕只是倒杯水,散步五分钟,整理桌面。行动让假象流动起来,让情绪在身体里被看见、被释放,而非积压在心里成为更深的执念。每一次真实地面对当下的假象,去做一些小而具体的动作,我们就会发现,假象会慢慢变化,它不再是压在胸口的石头,而是变成让自己更清醒、更柔软的途径。
没有一个假象是多余的,它都是当下最合适的提示。
人常想要赶走那些让自己感到痛苦的画面,以为只有摆脱假象才能得到宁静。可每一个假象出现时,都是在提醒我看见自己的盲区,是在提示当下的限制与需求。当我被孩子的哭闹弄得心烦意乱时,这种“假象”其实是在提醒我需要休息,也提醒我内心有对“完美父母形象”的执念。若我去攻击孩子的哭声,或者攻击自己的“不够耐心”,便失去了假象带来的礼物。每一个当下的假象,都是我当下内在状态的镜子,看见它,就看见了自己需要被照顾、被理解的部分。
持续观察假象,持续触摸真相,才是真正的修行之路。
修行不在远方,而在日常每一个假象出现的时刻。工作中被批评时生起的委屈,家庭中争执时涌现的无力感,深夜安静时突然涌起的空虚感,这些都是“假象”。如果我习惯性地排斥这些感觉,就错过了触碰内心真实需求的机会。而当我看见这些感受,温柔地允许它们存在,并在心里安静地说:“原来此刻是这样的感觉”,便能慢慢地与假象和解,与真相同行。持续做这件事,需要耐心,也需要信任,信任自己的内心比外在环境更重要,信任自己的身体会告诉自己下一步该如何行动,信任每一个情绪、每一个假象都在尽力保护我。
假象是通向真相的桥梁,每一次深入感知都让内心更柔软。
当我不再急于粉碎假象,而是把它看作一座桥,带我走向内心更深处时,我便能更柔软地面对世界和自己。生活的压力不会立刻消失,关系的冲突不会马上停止,但我在其中不再像过去那样急于防御或反击,而是带着一种平和去看见,看见背后的真实,看见自己的渴望和恐惧。这样的柔软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稳定的力量,让我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与自己站在一起。柔软的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行动前,先接触到真实的内心状态,在真实中做出温和而坚定的选择。
透过假象活出真相,是对生活最深的尊重。
生活不是战场,不必处处都要赢,也不必处处都要保护自己。当我愿意透过假象看见真实的感受,并在日常小事中练习触摸这些真实,我便开始以真实而自由的姿态去回应生活。没有什么比在当下活得真实更让人安心,没有什么比不再害怕假象更让人自由。生活仍有不如意,但在看见真实后,哪怕只是在洗碗、在路边散步、在和孩子说话时,都能感受到一种稳定和踏实,这种踏实会在生命里生根发芽,让我在未来面对更大的风浪时,也能稳住自己的心,稳住脚下的路。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