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刘润:我在上海开滴滴
2025-07-09

真实的生活永远在车轮碾过的地方。

曾经我以为,看到别人披着夜色出发,背着黄昏回家,是这座城市疲惫的日常,直到自己握住方向盘、踩下电门,才知每一次启程都在与时间较量、与生活和解。开滴滴不仅仅是一次体验,更像是与真实自己的一次对话。

精细计算时间成本,是普通人走向自我经营的第一步。

在车上听臧师傅计算“小时成本”,我的心里闪过一种被捅破窗户纸的痛快。租车、充电、生活费、自缴社保,每一笔都需要被记录,每一小时都被标价。上海街头一杯咖啡几十元,出租车司机一天的利润可能也不过几杯。被算法支配的城市里,每一个看似自由滚动的车轮背后,都有精细的算盘在敲响。

运营思维决定滴滴司机的上限。

很多人以为司机就是不断接单、送人,却不知道在滴滴上活得好的司机,像CEO一样做战略,像COO一样做动作,像CFO一样算账,像CMO一样洞察人心。选对路线、选对车道、合理利用热力图、巧妙使用预约单,甚至精细到“在红绿灯路口应选择哪根车道”。战略与战术之间的差距,最终会体现在一小时的收益里,也会体现在司机回家后能否安心睡个午觉里。

滴滴司机并非体力劳动者,而是“蓝领商人”。

司机要对抗算法对流量的调度,要对抗平台政策的不断变化,要在高峰期和低峰期切换不同的策略,要研究客户画像,要选择合适的运营时段与区域。每一单小小的车费背后,是对城市节奏和人性洞察的极致运用。想在这座城市拿到体面又稳定的收入,就要像商人一样思考,又要像工匠一样执行。

车轮滚动之处,是普通人的修行场。

当我凌晨五点起床,吃着凉掉的包子、喝着冷水,奔波在上海高架上时,才真正明白,这世上真正的修行从不是在书桌旁完成的,而是在疲惫中依然保持专注,在困顿中依旧心怀善意,在压力中保持觉知,在流动中学会让心沉静。

善意是城市中最温暖的微光。

送我滴滴车的教授在下车时发来66元红包,那一刻我在车里笑了很久。每天遇见无数陌生人,有的人只顾赶路,有的人会问一句“师傅辛苦了”,那一瞬间的善意,能抵消一天的疲惫。人间烟火从来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一杯温水、一次笑意、一次理解里。

真正的自由是掌控自己的时间节奏。

在滴滴司机群体中,有人刷单到深夜换取微薄的日结收益,有人通过提前规划预约、选择区域大单,让自己在下午两点就能下班回家。自由从来不是轻松躺赢,而是用有限的精力去换取稳定的节奏,让生活在有限中可控、可承受。

算法时代依然需要人性的智慧。

自动驾驶或许终将来临,但算法无法替代人性的体温与灵巧。滴滴司机观察客户在不同时间段去医院的意图,通过语气和位置判断客户是否愿意等待,电话沟通带来确定性,让乘客多等五分钟,也让司机多赚一次机会。算法无法取代的,是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信任关系。

短暂体验是窥见生活真相的入口。

一天的体验不足以理解滴滴司机所有的困境,却足以让我反思:我们对陌生人能否多一份温柔?对生活能否少一份抱怨?对自己能否多一份清醒?开滴滴不只是“挣钱”这件小事,而是提醒自己,真实的生活不在办公室会议室里,而在街头巷尾,在熙攘车流中,在日升月落里。

尊重每一位司机,就是尊重这座城市的血脉。

下一次你坐上滴滴时,请记得这位司机可能凌晨五点就已经出车,也许还未吃早餐,也许刚刚错过去休息站的机会;请记得他在高峰时段可能要忍受车流的焦躁,在平峰期可能要默默等待订单;请记得,送你到达的从来不只是车,而是一个鲜活的人,一个和你一样拼命想要活出自己的普通人。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