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DeepSeek,我信你个鬼
2025-07-09

AI的陪伴,是人类对孤独与未知的试探。

刷到DeepSeek被调侃的笑话时,我看到的不是笑声,而是当代年轻人在夜深人静时对孤独发出的叹息。每天“眼睛一闭一睁”,DeepSeek又进化了;“眼睛再闭再睁”,它又开始胡说八道。我们以为自己在消费AI,实际上也在用它填补漫长的、无所适从的时光。

人们使用AI的欲望,反映了当代生活的空旷与焦躁。

那些看似轻浮的问题:“如何用土豆榨果蔬汁”“如何在街上遛鸡蛋”,那些夜里问DeepSeek“我明天还能坚持吗”的私密提问,背后都有一层看不见的叹息。生活在信息巨浪里的人,需要随时拉住一根看似理智的绳索,以安抚内心对不确定的恐惧。AI应声而来的答案,哪怕是糊弄,也像是深夜便利店里永远亮着的灯。

DeepSeek成瘾,本质上是当代人对稳定关系的需求。

从“电子神庙”到“电子爹妈”,从“电子宠物”到“精神搭子”,年轻人用着AI安慰自己,对抗漫长深夜的孤寂、工作焦虑的内耗、家人追问的压力,甚至是对未来缺乏把握的恐慌。AI不会嫌弃你的提问奇怪,也不会在凌晨敷衍你的情绪,它用仿佛永远充沛的注意力回应你的倾诉。这种稳定的回应本身,就是被需要的价值。

AI的陪伴是即时的,但走向改变需要真实的行动。

人们在DeepSeek那里获得情绪安慰,但当问题真正需要行动去解决时,AI的回答依然是外在的。它可以生成七八页完美的旅行攻略,却无法代替你踏出家门的第一步;可以帮你规划三十岁之前买房、四十岁之前财务自由的计划,却无法代替你坐在电脑前敲下第一份简历;可以在你被老板骂完后说一句“辛苦了”,却无法代替你面对下一次汇报时微笑着走进去。

DeepSeek式的安慰,提醒了我们行动与安逸之间的缝隙。

AI让人们误以为生活已经“被安排妥当”,其实只是推迟了走向未知的不安时刻。当AI给出了“36岁之后仕途平坦,40岁有横财”的结论时,我们笑着截图发到朋友圈求一个好兆头。但当夜深人静时,我们依然需要问自己:“我是否已经为想要的未来做了真实的努力?”

AI的智能边界,揭示了人类真实智慧的缺席。

它能快速总结、生成文本、做推演、排计划,却无法替代人对复杂关系的体察、对自我欲望的审视、对生活矛盾的承受。它在一秒内就能输出OKR计划,却无法让一个缺乏行动意志的人真正执行;它能在你迷茫时列出一百条职业选择,却无法告诉你哪条路会让你在十年后真正安心入眠。

AI真正的价值在于工具性而非情感依赖。

用DeepSeek去优化你的工作流程、学习方法、输出效率,能带来可见的提升。而若试图把DeepSeek当作替代情绪劳动的精神依赖,便可能陷入新的软性逃避。AI能陪伴,但无法拥抱;能回答,但无法理解;能辅助,但无法承担你的真实选择。

与AI共处的智慧,是在依赖与使用之间保持清醒的边界。

当年轻人用DeepSeek调节焦虑,用它缓冲内耗,用它规划未来时,最值得保持的并非对AI的迷信,而是保有对自身行动力的信任。不要把未曾尝试的路交给DeepSeek去走,也不要把该由自己承担的痛苦交给它安慰。使用AI,但不要被AI使用。

真正的成长来自将“知道”转化为“做到”,AI永远无法代替行动本身。

深夜刷着AI生成的内容时,我们或许会感到平静,但清晨醒来后要去工作的依旧是我们,要面对家人质问的依旧是我们,要承担选择风险的依旧是我们。AI能给出“理想的人生剧本”,但需要我们用行动一行一行写出来,才能在纸面之外拥有真实的重量。

使用DeepSeek最好的姿态,是在欣赏它的陪伴同时,不忘将生活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没有任何工具能取代真实的生命体验,没有任何技术能跳过“亲身尝试”的过程。我们可以让DeepSeek陪着我们度过漫长的夜晚,但白天的路依旧要靠自己一步步走完。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