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建议每个人都做自媒体?不做自媒体,等于放弃权力!
2025-07-10
做自媒体是一种在时代里获得真实存在感和话语权的方式。
当一切都在快速流动,知识和思想都在被算法切碎、投喂、消耗时,自媒体并非只是一个谋生手段,而是成为个体在公共领域安放灵魂的方式。它让那些原本沉默、羞怯、习惯躲在角落的人,有机会在世界的广场上开口,让别人与自己真实的经验相遇,让真实的洞察被听见。它让曾经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人,学会主动生产信息并承担责任,从被流量裹挟到带着节奏前行。
传播是权力,而做自媒体是最低成本、最公平的权力入口。
在很长的历史里,权力掌控者通过控制话语来定义世界的秩序,电视台、报纸、电台是垄断的手段。而当互联网诞生,当公众号、小红书、视频号、博客平台出现后,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持续输出,持续迭代内容,就可以在世界里拥有一席话语之地。权力不再只是选票和金钱的竞争,它也来自谁能够影响更多人的心智、习惯与选择。自媒体是一种柔性的权力,让影响力与自由流动在每一个人可触及的范围内。
公众号是适合长期主义者的场域,它提供了稳定和深度阅读的土壤。
有人问“都2025年了,谁还做公众号?”答案是:在热衷快节奏、碎片化的内容消费时代,那些想让思考被看见、想要深度表达并建立长期信任的人,依旧选择公众号作为主要阵地。微信是国民级应用,公众号是微信生态中唯一稳定的长内容平台,这意味着只要微信不倒,公众号就不会消失。公众号让写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深层次的连接,而这种连接不会因短视频或其他社交平台的兴起而被取代。
在内容领域,“个性”是护城河,长期深耕是放大器。
内容行业不会像打车、外卖行业最终被寡头统治,因为思想和表达是千人千面的,读者渴望不同的人生经验、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表达风格。越是个性化的表达,越能建立起独特的信任关系。哪怕你写的内容已经有其他人写过,只要表达方式、故事、细节是你的,它就会有人愿意阅读。做自媒体的真正竞争力不是追逐热点,而是塑造个性和可信赖感,这需要长期的耕耘和对内容质量的持续打磨。
写作是底层能力,是做直播和短视频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短视频和直播博主在面对复杂内容时表现力不足,语言组织和逻辑表达的缺陷立刻暴露,因为他们缺乏长期系统的写作训练。而写作训练是一种深度的思维锻炼,它让人习惯于在表达之前梳理逻辑、找到关键点和洞察,并在输出时保持节奏和精准度。写公众号文章是锻炼写作和思维最经济、最高效的方式,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完整的思考与表达训练。
长期主义与剩者为王,是公众号持续价值的核心底层逻辑。
很多人在公众号流量下滑时选择退出或割裂内容质量,做标题党和封面图党来维持短期流量,最终失去用户的信任。而真正长期主义的写作者选择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哪怕增粉慢,也依旧坚持以作品的标准打磨每篇文章。最终,当浮躁者离场,流量洼地出现时,剩下的人就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人。信任是需要时间验证的,而公众号这种长期陪伴式的内容载体最适合养成这样的深度信任关系。
在短视频和直播盛行的时代,公众号是内容生产者保持思考深度的重要阵地。
短视频满足了用户快速消费信息和娱乐的需求,而公众号满足的是用户在疲惫之余渴望系统性理解世界的需求。写公众号是一种思维结构的自我校准过程,它让创作者在快节奏的内容洪流中保有完整表达观点和故事的机会,同时让读者在浮躁中找回专注和深度。
系统学习写作方法并持续实践,是做公众号长期可持续成长的底层路径。
写作不是简单地写字,而是对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综合训练。没有系统学习方法的写作容易陷入自我感动和效率低下的困境,做自媒体需要的是既懂内容逻辑又能高效写作的能力。只有持续刻意练习,不断在真实写作场景中打磨作品,才可能在内容领域获得真正的突破。写公众号是极佳的练习场,每一篇文章都是实战演练,是对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持续迭代。
做自媒体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赚钱变现,更在于建立个体与世界的真实连接。
在公众号里表达,是把一个人真实的思考、观察、情感放入公共领域,是和世界建立链接的一种方式。它让个体有机会把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留在这个时代,让需要这些内容的人看到,让陌生人通过思想产生联系,成为深层意义上的共鸣者。这种连接让表达者更有力量,也让被表达内容触动的人获得成长。
结语:做自媒体,是每个人在时代里拥有自己位置的方式,是保有自我表达权和影响力的方式。
在这个信息密度极高、变化极快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个输出场,让自己持续思考、持续表达、持续影响。公众号,是最适合中文世界做深度内容表达和长期影响力打造的工具。未来十年仍值得坚持,未来十年依旧值得深耕。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