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爆火后,第一批“受害者”出现了
2025-07-10
人真正要学习的,不是如何与AI竞争,而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安放自己的灵魂。
当DeepSeek带着破晓般的速度冲进视野时,那些曾在办公室里稳定坐着、做着规律工作的中产,忽然在清晨醒来,发现桌上稳当的饭碗出现了裂缝。他们曾以为只要守着流程和稳定,就能在城市中立住脚跟,却未曾料到,真正撼动他们生活的,不是经济下行,也不是裁员通知,而是一种看不见的算法在夜里静静运转,让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勤勉和资历显得无力。
可被编程化和标准化的工作,正悄无声息地离开那些习惯了掌控感的人手中。
那些曾经在表格和数据之间来回切换的上班族,在用鼠标拖动文件夹和快速键入公式时,感受到效率带来的安全感。他们相信,只要把重复性的事情做得更快、更熟练,就能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和未来的保障。但当DeepSeek和同类AI以秒级速度完成以往需要花费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工作时,那种安全感像潮水般退去,让人暴露在未知与不安中。
当分析预测变成算法可处理的固定流程时,“办公室算命先生”的角色正逐渐被剥离人性化的温度。
曾经那些在市场分析会议中自信报出预测数据的人,以为专业知识和经验可以成为护身符。但分析和预测本质上,是在既定的因果逻辑里使用模型推导出结论,而这些“因果逻辑”和“模型”恰恰是AI最容易学习和执行的部分。曾有同事因输入一个小数点错误导致公司加班到深夜,而DeepSeek却能精准无误地完成推算,让人感叹效率之余,也不禁意识到,人类在可被量化的领域里,确实没有太多优势。
缺乏真实经验支撑的“模式化写作”正在成为最容易被替代的领域。
当AI可以迅速生成符合SEO标准、结构完整、排版美观的文章时,那些只会根据爆款公式写作的人,失去了被需要的理由。曾经有很多人依赖模板和素材库,用“改写”来维持更新,但AI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成百上千篇同质化的内容,让这些人的技能失去了溢价空间。然而,那些文字中承载的真实体验、细微观察和温度,仍然是AI难以模仿的部分,因为AI没有痛苦,也没有对命运的悲喜感知。
程序员正在经历由自己推动的行业变革,而这场变革正在清扫“编程流水线”上的重复劳动。
曾有孩子用DeepSeek在数小时内完成了俄罗斯方块小游戏的编写,而评论区的程序员们感叹,自己可能正在失去竞争力。实际上,AI正在取代的是那些可以被“按部就班”写出的程序模块和简单项目,这些部分在过去依赖初级程序员完成,现在被算法快速完成。但真正能够设计复杂架构、解决工程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方案的人,依旧是AI暂时无法替代的存在。
自动化和AI结合正在取代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机械化生产岗位,让效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曾经折纸箱、搬运箱子的工厂工人,被机器人取代时,还有些许侥幸,认为机器人无法灵活处理突发状况。然而,当AI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结合后,机器在识别和调整能力上逐渐接近人类的直觉反应,仓库搬运和组装线的效率被成倍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曾以为稳定可靠的简单体力工作正在被重新定义,也让那些在流水线上依赖熟练度维持饭碗的人感受到不安。
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效率的革命,也带来了存在的迷茫。
在DeepSeek爆火带来的浪潮中,人们看到了效率提升、时间节省,也看到了岗位被取代、收入减少的恐惧。AI已经不仅仅是工具,它试图模仿人的情感,用温暖的文字回应用户的情绪,用共情的话语填补孤独,但它终究缺少真实的体温和在深夜独自流泪后的呼吸急促。人们在AI的回应中得到安慰,却也在深夜里意识到,那种真实的痛苦、失落和无力,才是活着本身最真实的证明。
人类存在的价值,不在于效率,而在于体验和情感的流动。
AI能够提供最优解,提供捷径和简化方案,让生活在表面上看起来更顺畅。然而,人的内心往往在得到答案后陷入新的困惑,在执行方案后产生更多的自我质疑。这种感受性的思考和情绪波动,在AI的算法中是“低效”的表现,却是人类生命本质的一部分。人类会因为一首歌、一个眼神、一次落雨而感动落泪,也会因为一次失败而自我怀疑反复纠结,这些看似无用的情感碎片,是灵魂的肌理,是存在的重量。
未来真正被淘汰的,从来都不是行业,而是放弃成长与思考的人。
AI会继续进步,会继续取代更多重复性、规则性、可模式化的工作,而人类要做的,不是和AI拼速度和准确度,而是去思考如何在更高维度的领域里探索、整合、创造和连接。真正不可替代的能力,是对生命体验的深刻观察和表达,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和学习力,是在复杂问题中洞察本质并提出创造性方案的智慧。
人是为了体验和感受而活,而非仅仅为了效率和生存。
当我们害怕被取代,害怕失业,害怕不被需要时,其实是害怕失去与世界连接的方式。而真正需要被记住的是,AI无法取代的,是人和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连接,是内心深处不被算法预测的悲喜,是走在路上迎风流泪时仍感受到自己的呼吸与存在。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