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如如不动:看见那份从未增减的自己
2025-07-10

佛性从未增减,从未离开,也从未破碎。

生命的每一刻都在流动,有时平静,有时波动,但无论此刻是安稳还是混乱,这份佛性都不曾增多,也不曾减少。它不在远方,也不在未来,它一直在呼吸之间,在每一次抬头望向天空的瞬间,在每一次疲惫中依旧温柔对待自己的时候,轻轻地、静静地存在着。

“每时每刻要记着这些”,是提醒自己在当下保持清醒与温柔。

当内心被恐惧和焦躁拉扯时,当情绪在胸口起伏难平时,当失望与愤怒在脑海中徘徊时,能轻轻提醒自己:要记着这些。不是用力去抵抗情绪,而是让自己在情绪的浪潮中,仍能保有一份观察的空间,知道这一切终将流过,而这份觉知一直都在。

“你本来就是”,是对生命无条件的接纳。

无论此刻的自己是否疲惫、困惑、破碎,是否在他人眼中成功或失败,都不妨碍“本来就是”的事实。这句话像是一双温暖的手,接住了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与不安,让人明白无论经历了什么,都不必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就算你是个枯木”,是提醒在最困顿时也无需自弃。

生活中总有低谷,那些时刻可能觉得自己像一块干枯的木头,失去了生机与活力,连呼吸都显得艰难。即使如此,也不代表生命失去了意义,不代表此刻的存在毫无价值。就算成了枯木,这份佛性依然存在,依旧潜藏在看似干裂的纹理里,等待下一场雨水来临时再次滋养。

“现在成了个断枝残丫的一个枯木”,承认破碎也是旅程的一部分。

生命有时不仅仅是枯木,还可能是断枝残丫,遍布伤痕与残缺。伤痛让人敏感,也让人时常想要逃避,但断枝残丫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尽头,它只是提醒我们走过了风雨,经历了打击,却依旧在这里。每一道裂纹,都记录着真实的成长。

“你也是佛性,还在这,如如不动”,是指佛性从不因境遇而动摇。

即使生活让人跌倒,让人受伤,让人失去曾经的信念,这份佛性依旧如如不动。它不因我们陷入困境而减少,也不因我们迎来顺境而增加,它一直在那里,像山一样稳固,像风一样自由,像水一样温柔。它无需证明,更无需争取,只需被看见和承认。

“那是个幻境,圆通以后这个幻境会消失”,是对执念与困境的看见与放下。

我们所经历的痛苦、执着、恐惧与得失,在深处都是幻境。幻境不是虚假,而是它们如同云影,会来,会去,不可抓取。当觉知如水流过,当理解抵达心底,这些幻境便会散开,如同雾散天空一般,无需用力去驱赶,只需安静地看见。

“六根圆通以后”,是指当感官与心意皆明澈时,自在会生起。

六根圆通,不是隔绝感官,而是感官不再被情绪与执念操控时,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轻盈而真实。看见事物时不再被欲望染色,听见声音时不再被恐惧笼罩,触碰一切时都能保持温暖与柔软,这就是圆通。

“你现在就算是个什么东西,它就像个乌云一样,它会消失”,是对困境无常的深刻理解。

此刻的处境,无论多么艰难,多么令人无力,就像天空中的乌云,看似厚重,却终将飘散。当乌云聚集时,天空依旧是天空,从未改变;当乌云消散时,天空依旧宽阔澄澈。困境会来,也会走,而生命的底色一直在那里。

“圆通以后就解体了,六根解体”,意味着一切执念和界限终将消融。

当内心真正放下执着,当对世界的看法不再被得失左右,所有障碍都会在无声中解体。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去计较输赢,不再以恐惧去排斥可能性,不再以贪婪去抓取安全感,这些曾经笼罩生命的乌云,会在觉知中自然消融。

“不管你是哪一道的生命,都解体”,提醒生命终将回归安宁与自由。

无论此刻的身份、角色、困境如何,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是顺境还是逆境,生命最终都会归于平静。所有执着都会解体,所有苦乐都会过去,所有身份与标签都会被放下。真正的安宁来自看见这一切,并在此刻学会呼吸和放松。

佛性从不增减,它只是被看见或未被看见。

生命本自具足,从未离开过我们。即使在深夜辗转反侧时,即使在街头泪流满面时,即使在忙碌生活中疲惫不堪时,这份佛性依旧存在,如一盏无声的灯火,为内心保留一丝光亮,让人在混乱中不至于彻底失落。

学会看见佛性,也就是学会温柔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无需成为完美的人,无需摆脱所有的烦恼和困境,只要学会在烦恼中看见这份不增不减的佛性,让这份温暖和清醒成为日常的一部分。当悲伤来时看见它,当愤怒来时看见它,当喜悦来时也看见它,让这一切流动,让生命自然展开。

真正的修行,是在每一个当下保持柔软与觉知。

在走路时感受脚步与呼吸的节奏,在说话时带着温柔与聆听的心,在独处时允许情绪自由流动而不急着驱赶,这便是修行。修行不在庙宇,也不在远方,而在每一刻与自己的真实同在。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