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
2025-07-10

修行最快的方式是随时随地摄心。

走在街道上,坐在车里,排队时,独处时,吃饭时,都可以让心轻轻收摄回来,像水落入水中,不惊扰也不急着求结果。修行不是找一个特殊的地方才开始,也不是等到有空、有时间、有“好状态”才开始,而是当下的每一刻都可以开始。

修行最快的方式是随时随地凝神。

凝神不是绷紧神经,而是让心保持觉醒,让注意力回到此刻,无论是手指触碰的温度,呼吸的微动,还是眼前的人和景,都带着一种清明的在场感。这种凝神,让意识不再随波逐流,也不在情绪里沉沦,而是让每一刻都成为回归内在安宁的机会。

随时随地保持觉知,就是修行的端正。

修行不在于外表的姿势,也不在于看起来是否“像一个修行人”,而是当下心是否保持端正。端正是一种真实而清明的状态,它不浮躁,不散乱,也不执着,不是压抑情绪,而是看见情绪升起又落下,看见想法来来去去,而心保持不偏不倚。

修行即是端正心念,保持正直正。

每个人都知道,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外在发生的事情,而是心里无明和执着的念头。当心里出现嫉妒、愤怒、恐惧时,修行就是让这些念头被看见,而不被它们左右。保持正念,保持正直,就是修行最好的保护伞。

修行是正身、正意、正言,随时随地保持。

身在做事时不懒惰,意在想事时不偏邪,言在说话时不妄语。修行不是脱离生活,而是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带着觉知和清明。这样做,几年后修行自然深入,日常也变得简单自在。

修行不是一味追求打坐时间,而是活在修行中。

很多人以为修行是坐在垫子上、闭上眼睛、持咒诵经,认为坐得久就是修行深。其实修行真正的难处在于,把修行融入每一刻的生活,让工作时也修行,说话时也修行,遇到矛盾时依旧保持清明。

修行真正的困难在于持续不断,而非姿态表象。

想要打破人类的知见,放下执念,远离自我中心,需要持续不断的观察和觉知。这不仅仅是在特定的“修行时间”完成,而是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生活中进行。这是困难,也是修行真正的路径。

修行要从训练中养成习惯,最终变成自然。

刚开始,需要自律提醒自己要修,要觉知,要观照,要守心。但当这种练习持续时,修行便成为习惯,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每天都提醒自己保持觉知,慢慢地,觉知就成了生活的底色。

修行不必与任何人比较,只要真实面对自己。

不要看别人修了多少年,修了多少法门,不要被外界的标准限制住自己的脚步。修行不在于和别人比较,而在于自己是否每天都在真实地看见自己、修正自己、宽容自己,让心更柔软,让生命更清明。

每个人的因缘不同,修行的方式和速度都不同。

人与人不同,环境不同,际遇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修行的进度。修行是内在与外在的共同作用,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每个人有自己的功课。只要真实去做,修行就在发生。

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

有些事情别人无法坚持,你可以坚持;别人无法宽恕,你可以宽恕;别人无法耐心倾听,你可以耐心倾听。修行不是成为别人,而是成为那个真实而有力量的自己。

要相信自己,就是修行中最大的力量来源。

不要被所谓的“修行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的话吓倒。修行不是为了比较,不是为了名声,不是为了被别人认可,而是为了自己真正得到内在的自由和平静。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凤毛麟角”。

修行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当下每一次的选择。

修行不是某一天突然顿悟,不是等条件具足再开始,也不是等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开始。修行是现在就开始,是此时此刻的呼吸,是一次次当心想要批评时停下来,当情绪涌上时看见,当冲动出现时放下。

修行不是神秘的事情,而是对真实生活的温柔拥抱。

修行不是要离开世界,而是带着觉知去面对世界。在喜悦时不贪恋,在悲伤时不抗拒,在愤怒时不伤人,在孤独时不自怜,让每一个当下都成为滋养心灵的机会。

修行是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专注于过程。

不要为了“成道”才修行,不要为了“得到果报”才修行。修行是为了让当下的自己更真实、更柔软、更安定,是为了让每一刻都能与内心深处的平静连接。

修行是带着信任继续向前,不计较成果。

修行的道路没有终点,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每一个人的修行都是独一无二的旅程,相信自己的脚步,相信自己的努力,相信每一次真实的看见和放下都在为未来积累力量。

如夜话,至此。